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5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25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2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传统上,对于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我国学界通常以历史证据和地图证据主张作为论证的逻辑起点,缺乏结合证据规则进行的论证。在论证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时,应当对证据主张的逻辑与证据链构造逻辑予以区分,并可借鉴国际法院适用的证据分量大小认定规则,确立“历史证据/相关条约”作为论证钓鱼岛归属中国的逻辑进路,辅之以其他层级关键证据,赋予其决定性分量,以构造出拥有钓鱼岛主权层级结构分明、环环相扣的完整证据链,历史证据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条约共同确证了钓鱼岛主权回归中国,构筑证明钓鱼岛主权属中国所有的总证据链的第一子证据链;中国对钓鱼岛进行有效管辖及其相关证据构成第二子证据链;中国、日本和第三方证明钓鱼岛主权归属中国的地图等证据,构成第三子证据链。  相似文献   
52.
ABSTRACT

This Comment focuses on the limitations of Stilz’s individualist conception of occupancy rights. Her account of occupancy is critical to her attempt to answer the question of where one holds territorial rights as well as related place-related rights like the right of return. Her account appeals to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individual life plans. This Comment argues that this fail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Indigenous People who are connected historically and in many other ways to a place and individual Life-Planners: it treats the two as equivalent, which I argue is counter-intuitive. I also argue that Stilz’s occupancy account fails to explain the scope of occupancy rights in a number of cases that she appeals to in her examples, such as the Navajos’ expulsion from the area in which they lived. What she needs, I argue, is a group based conception of occupancy rights, in addition to the idea of individual rights of residency.  相似文献   
53.
影响司法公正的几个因素 :1、主权者与立法者对司法的工具论认识。隐藏于司法体制背后的原因才是影响司法公正的更深刻、更重要的内因 ,这个原因就是主权者、立法者对司法的工具论认识。 2、法官法律信仰的缺陷。老百姓将司法腐败的原因归咎于法官道德低下。主权者却认为是没有注重法官的政治思想教育。而法官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背后的法官法律信仰缺乏更让人担扰。 3、缺乏对法官的保护措施。法官最容易成为各种攻击和报复的对象 ,在我国 ,对法官的保护是极其薄弱的  相似文献   
54.
主权问题是中国近百年来在国家政制建设方面一个十分重要而且十分敏感的问题,但不能否认的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主权问题已经受到严重挑战.文章围绕李道刚先生的著作《欧洲:从民族国家到法的共同体》反思了主权理论的建构过程及解构过程的必然性,并指出,对当代中国而言,主权问题固然重要,但它不是绝对的,我们一定要理性的对待它.  相似文献   
55.
两极格局的解体凸显出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静态困境”。沃尔兹对单元功能的忽略是使结构现实主义理论陷入“静态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单元功能具有可转换性,其转换的条件之一是认同的力量,而其转换的后果则是排列原则的改变。  相似文献   
56.
In Rival Enlightenments Ian Hunter argues convincingly that there was not one comprehensive German Enlightenment, represented by Kant, but two irreducible and rival enlightenments: the metaphysical Enlightenment of Leibniz and Kant and the non-transcendental, civil Enlightenment of Pufendorf and Thomasius. Hunter's study frees us from a dominant way of taking up the question, 'What is Enlightenment?', and enables us to see that there is a plurality of possible answers.  相似文献   
57.
主权在民既是民主区别于专制的重要标志,也是人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美好政治价值.在实际政治运作中,主权在民的实现机制具体表现为“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和“权为民所控”三个方面.而以公众参与到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决策中来为形式的参与式民主,可以为主权在民及其三个方面的实现提供必需的前提条件、体制保障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8.
不附加政治条件原则的雏形是中国援外八项原则中的不附加任何条件原则。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和援外体制改革,期间曾表述为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只字之差,反映了中国援外政策的变与不变之道。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不干涉原则以及经济发展的内在性要求,是不附加政治条件原则的理论基础。西方国家之所以歪曲和批评这一原则,归根结底还是出于对中国影响力上升的猜忌和遏制。着眼长远,中国援外的国际化道路是一个必然趋势,但是在变与不变之间,不附加政治条件原则仍将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9.
<香港基本法>在港实行14年以来,为香港社会经济的稳定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并因此得到了广大香港民众的认同与支持.但基本法第23条有关维护国家安全立法的规定至今却未得落实,其主要原因在于对主权与人权这一对法制核心概念的认识存在偏差.因此,厘清主权与人权的概念和内涵,揭示主权绝对论和人权相对论的理论缺陷,重新对照基本...  相似文献   
60.
国家政治安全在内容构成上包括国家政治思想安全、国家政治制度安全、国家政治活动安全三个部分。包括国家政治权力归属在内的"权属问题"是国家安全的根本问题,"国家权属安全"是国家政治安全的核心。在内含"人民主权"观念的社会主义国体中,政治安全最核心的内容是全体国民政治权利的安全。在国家政治制度和国家政治思想不适应社会发展和国民需要时,特别是在国民具有变革现存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的普遍要求时,政治变革便成为国家政治安全和整个国家安全的重要条件和保障,从而也成为国家政治安全和整个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和构成要素。虽说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本质,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但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条件下,只有国民安全才是国家安全及其所包括的政治安全的核心,是包括政治安全活动在内的一切国家安全活动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