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3篇
法律   82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42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1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5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文章从民法、经济法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两个独立、重要的基本法律部门,分析了价值取向各有异同、指出二者不可互相替代或否定,而是不可偏废,缺一不可的.  相似文献   
142.
当前毒品犯罪形势日益严峻,以四川省广安市为例,全市吸毒人员年耗资保守估计可能有数亿元,涉毒犯罪严重引起防治成本增加,毒品犯罪问题已成为影响广安社会稳定和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祸患。深入调查分析广安市毒品犯罪现状、特点及原因,预测其未来趋势,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有效防治毒品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3.
演进·成就·趋势——党管干部原则六十年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管干部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六十年中,主要表现为分部分级和分级分类的两种形态,逐渐依靠科学机制选人用人,建立多元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实现了能上能下机制的运转,逐步走上依法办事的轨道,朝着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144.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应注重客观标准评价和平时考核分数的积累,根据被考核者的工作性质、工作特点等确定不同的评价主体及权重,按照考核计分标准和考核等次分数线确定考核结果。  相似文献   
145.
中西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都特别强调人在自然和社会中的核心地位 ,主张以人为本 ,具有浓厚的非宗教、反神学的意味。不同的是两者的“人论”观不同 ,对人的本质的不同把握和对“为人”价值的不同取向导致了两种不同的人文精神 :即“为道”的人文精神和“为学”的人文精神。本文通过两者的比较 ,认为真正的人文精神则是两者有机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6.
未来中国的立法将会出现以下趋势:进入又一轮继受法制定的新阶段;大力加强对私法的制定;从实质上改变程序严重滞后于实体法的状况;更积极地参与国际法的制定。至于原因,则与WTO的准入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7.
国家赔偿制度的成长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建立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没有形成国家赔偿理念.直到20世纪上半叶,国家赔偿理念才普遍得以确立.这与西方市场经济扩张、民主政治发展、人权保障意识兴起以及普遍福利国家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随着国家赔偿理念的成长,国家赔偿责任开始宪法化和制度化,赔偿程序呈现出理性化的特点,赔偿范围也随着人权价值的普遍确立呈日益扩大化的趋势.我们应该理性认识国家赔偿理念和制度架构的共同规律以及各国有关具体规范设计与适用方面的不同点,完善我国的国家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48.
"刘广明案最高法裁定"开拓性地将主观公权利观念与保护规范理论导入我国司法实践,引发争议。主观公权利观念是公权利理论的产物;保护规范理论是其技术性形态,用来从客观法解读主观公权利。公权利理论以国家法人说为理论基础,志向于在国家与个人之间建构起权利义务关系。在公权利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个人对国家的主观公权利成为重心,国家对个人的主观公权利淡出视野;同时,保护规范理论因法律秩序的转换与时代精神的变迁,而不断对其解释要素加以调适,使主观公权利的外延呈现出一种开放性。这个过程体现了法律的动态性,并有其政治哲学背景。"刘广明案最高法裁定"所表达的只是保护规范理论的基点,但通过导入该理论,为行政诉讼原告适格的认定提供一个法律论辩平台,应获积极评价。  相似文献   
149.
赵宏 《华中电力》2022,(1):160-176
“联立公司案”是“刘广明案”后最高人民法院另一起对保护规范理论予以详尽阐释的裁判案例。通过对全面查找根据规范的要求、对未明示当事人的归纳以及对考虑要求的纳入,本案裁判对保护规范理论进行了大幅扩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行政审判对此理论的适用偏差。但因为涉及分配行政下如何界定公法权利/私法权利,进而界定行政诉讼/民事诉讼,以及如何弥合事实影响和规范要素等复杂难题,本案裁判也存在一定论证局限并提示出诸多未尽问题。  相似文献   
150.
Despite a wealth of literature on the determinants of electoral turno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cost of voting. Some studies suggest that facilitating voting slightly increases turnout, but what ultimately matters is people's subjective perceptions of how costly voting is. This paper offers a first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subjective cost of voting and its impact on voter turnout. We use data from an original survey conducted in Canada and data from the Making Electoral Democracy Work project which covers 23 elections among 5 different countries. We distinguish direct and information/decision voting costs. That is, the direct costs that are related to the act of voting and the costs that are related to the efforts to make (an informed) choice. We find that the cost of voting is generally perceived to be very small but that those who find voting more difficult are indeed less prone to vote, controlling for a host of other considerations. That impact, however, is relatively small, and the direct cost matters more than the information/decision co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