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16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45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9篇
政治理论   19篇
综合类   16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提高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授予工作水平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普通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成人教育规律,找准教育定位,提高人材培养和学士学位授予的质量。  相似文献   
32.
论领导者素质取向的制度性约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领导素质包括主体素质、客体素质和要求具有的目标素质。由于领导素质的生成机制、性质以及所产生的利益不同,领导者在对于目标素质的追求中会发生偏离的可能。制度约束,体现为对领导者实行进入、退出、制约和激励,是纠偏乃至激发领导者追求目标素质的途径。  相似文献   
33.
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必须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发挥工会组织优势,大力开展岗位技能创最佳活动。  相似文献   
34.
政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在于促进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公务人员的信息素养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因此 ,通过观念的更新、信息技能的培训、教育和实践创新等方式 ,提高公务人员的信息观念、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基本信息知识和信息伦理意识 ,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政务信息化进程  相似文献   
35.
地方立法质量提高的分析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的地方立法质量总体上有所提高,但是在价值取向、科学性、协调性、立法技术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立法观念落后。应树立立法的科学观念:以权利本位为主导价值取向,强化专家在立法中的实质性作用,提高民主化程度。  相似文献   
36.
目的:建立复方柏芍胶囊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黄柏、赤芍、丹参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主药成分盐酸小檗碱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薄层色谱法可鉴别出黄柏、赤芍、丹参,盐酸小檗碱在2.43~58.32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5,平均回收率为99.3%,RSD为1.88%。结论:薄层色谱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便、快捷、重现性好,可用于复方柏芍胶囊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7.
作为一名现代新型教师,其教师角色主要定位在四个方面:学者;学生的良师益友;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承担者。而每一个角色定位的背后又需要多种必备基本素质的支撑。  相似文献   
38.
经验理性、中道和谐以及真善美的人文主义追求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三大品质,这是与世界其他法文化的区别。了解中国法文化的品质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传统法律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39.
目前,保安服务业已经成为上海城市公共安全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规则的逐渐成熟,对保安服务业的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大,对保安服务业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同时,保安服务业的各种弊端和问题也在新的形势下日益显现和暴露出来,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质量偏低已成为保安服务业发展的瓶颈。我们应当尽快在现有规范性文件规定的框架内对保安服务业的体制、机制、投资进行改革,按市场要求建立保卫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40.
This article offers a conceptual exploration of the changing notion of trust and distrust in today's news media ecology. Central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media actors, media organisations, journalists and news users, can be increasingly characterised by distrust. Do we really notice a decline in trust in the news media? And moreover, are these feelings of distrust grounded? In order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we look at the changing economic, technological and societal context and how this might explain the strain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actors. We find that to a large extent the goals of the media actors diverge or even conflict. Mutually bridging these goals is difficult as they boil down to ideological and normative choices. This requires us to reconsider our ways of looking at trust. Therefore, this article's central argument is that a trus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dia actors is unlikely to result from a definitive settlement between the actor's conflicting goals. Rather, maintaining a trusted relationship is likely to become a matter of constant renegotiation. For this renegotiation to succeed, transparency and integrity are key. We find inspiration in the recent work of Solove (2001), Nissenbaum (2004) and Mansell (2008, forthcoming) to take a different, more contextual approach towards the notion of trust. As regar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s organisations and users, we suggest these norms should be negotiated in a balanced and transparent way, giving users an equal say in the proc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urnalists and news users should be guided by a mutual interest in truth telling, whereby users are not only merely seen as consumers, but also as potential contributors to news stories. Policy makers in turn should act as facilitators of such spaces of renegoti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