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30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10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经济增长的目标是发展,而幸福则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民生、尊严与幸福"议题在2011年两会得以彰显,在对幸福测量研究综述之上,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幸福测量观,并经由对呼吁幸福社会建设"斯蒂格利茨-森-菲图西委员会报告"的解读去体察个中所内含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向,即在新转型时代,除了"生产性产出"的经济绩效之外,更要注重立足于为民众谋幸福的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92.
本文认为 ,新《刑法》第 5条所规定的不是简单的罪刑相适应原则 ,而是以刑事责任为纽带 ,把罪行相适应原则和刑罚个别化原则有机结合起来 ,使刑罚的运用既注重犯罪行为又兼顾犯罪人 ,使刑法做到了公正与功利、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  相似文献   
9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这是对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党和政府在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进程中要确立科学的一元化指导思想,制定并实行正确的方针政策,坚持以人为本。要注重培养和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的整合、平抑、投入、转换、评估、激励等机制。  相似文献   
94.
犯罪心理分析最早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至今实践已有数十年,应用越来越广泛。其理论基础包括犯罪心理的客观实在性原理、犯罪过程中的信息转移原理、犯罪环境——犯罪心理——犯罪行为三变量系统理论和思维定势与动力定型原理。目前理论上并不十分成熟,实践中应正确地看待犯罪心理分析的作用,既不夸大又不否定其客观的价值。  相似文献   
95.
运用社会层级结构理论,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理论创新的障碍因素或阻滞力,而传统社会层级结构与理论创新精神具有内在矛盾,它是影响理论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  相似文献   
96.
河流伦理学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的交叉性人文学科。河流伦理研究要深入下去,必须要强化研究者的伦理学基础。一旦诗性智慧的理念得到确立,如"黄河有没有生命"、"河流伦理能否成立"等就会成为无需讨论的自明性公理。河流伦理研究的哲学基础在于马克思讲的"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提出"增加河流伦理研究的学理内涵"问题,使这门新学科的建设获得一个坚实的理性基础,对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7.
近现代民法以个人“自负其责”为理念,但雇主要对其雇员的侵权行为承担替代责任。对此,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来加以论证,然而这些理论都因其自身固有的缺陷而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民事责任的财产性、雇主对雇员的监督和控制、权利和义务相一致原则、保护受害人利益的价值取向等因素应是雇主责任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8.
法学知识的属性与进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学理论的创新是当下学术界法治论式中的一种普遍诉求 ,但是 ,法学理论研究中的这种创新努力是建立在科学主义的法学本体论和方法论基础上的。自 1 9世纪以来形成的科学主义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不仅在西方 ,而且在中国都是深远、厚重的 ,这种科学主义对我国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的负面影响也是广泛深刻的。由于法学理论作为一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科学有着十分广泛且重要的区别 ,因此 ,尽管我们需要在法学理论的研究中坚持科学精神 ,但科学主义却是我们应当警惕的。否则 ,围绕理论创新所进行的各种努力恰恰可能滞碍我们所希望得到的进步  相似文献   
99.
杨英杰 《长白学刊》2021,(2):92-100
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经济总体规模和发展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历史逻辑清晰地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和质量均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理论逻辑则基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要素禀赋及由此衍生的制度和文化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00.
From the moment when wide spread of large scale assessments in sociology and economics began, the most commonly used indicators of peoples’ qualifications are the number of years spent in education and the possession of a high school/college/university diploma. But what if these formal indicators are unreliable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and do not reflect actual literacy and competency of people? This article, drawing on data from the Programme for the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Adult Competencies (PIAAC), questions accuracy of the basic educational indicators in Russia. There is a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ssession of a formal graduation diploma and the measurement of PIAAC literacy of the able-bodied population in OECD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Eastern European ones. However,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in Russia there is an inconsistency between literacy and formal educational status. This fact in itself casts doubt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formal education indicators in Russia. The social implications resulting from this inconsistency become apparent through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research results. These ill effects have been documented in the areas of employment, educa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and in the social self-awareness of the Russian peop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