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7篇
  免费   19篇
各国政治   84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12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26篇
法律   567篇
中国共产党   27篇
中国政治   138篇
政治理论   370篇
综合类   151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232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91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238篇
  2008年   234篇
  2007年   239篇
  2006年   267篇
  2005年   239篇
  2004年   208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布勒的公权理论可谓保护规范理论的始源形态,应当立足于其历史脉络与整体结构来理解。在布勒的保护规范理论中,法规的强行性排除了裁量规范,但包含不确定法律概念的法规范仍具有强行性。私益保护目的以公私益的划分为基础,构成了布勒保护规范理论的核心要义。援用可能性不同于诉讼可能性,是指受保护的私人可以援用法规范请求行政机关为特定行为。只要法律并未明确排除,即可承认援用可能性的存在。经由布勒保护规范理论所得出的公权具有严格的法规从属性,但也使公权受立法者的宰制。此外,布勒所讨论的公权仅指以特定实体决定为内容的实体性公权,程序性公权被排除在外。在审判实践中,我国法院应对布勒的旧保护规范理论保持警觉,合理地确定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  相似文献   
82.
中国近年来社会科学视角的危机管理研究已进入瓶颈期。本文旨在梳理这十年来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危机管理相关研究,以期为危机管理研究进一步深入发展提供参考。评述文献主要来源于公共管理、政治学、管理学和综合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以及依据专业知识所选取的近些年来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专著和报告。在对文献进行分类、编码和统计分析之后,分析结果表明:危机事前分析的文章占据主导地位,而对危机应对过程和危机后分析相对不足;应然研究类文章占据很大比重,但对于危机理论的建构和实证检验的研究比较缺乏;对于危机的综合分析多于单灾种分析。近些年中,虽然上述研究方式依然居于主导地位,但是研究者开始关注危机后的分析,注意理论的建构和检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社会安全事件的分析呈上升趋势。最后,本文结合危机管理研究的现状和趋势总结出未来值得研究的若干领域。  相似文献   
83.
李东泉  蓝志勇 《公共管理学报》2012,(1):104-110,127,128
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给城市的管理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值得重点关注的一个挑战就是如何改造、更新和发展城市社区。结合中国现阶段的发展现实,将社区按各自的特点进行分类,分析了它们的成因、功能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要重新认识这些社区的价值,结合新的社区发展理念,有针对性地制订不同的发展战略,实现社区发展的目标,保障城市化过程的健康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84.
新公共管理理论源于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实践,是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其基本思想为:政府的管理职能是掌舵,应当以顾客为导向,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适当分权,让公众参与管理,并且对政府管理行为进行绩效评价。这些理论对公安机关的警务工作具有一定适用性,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构建服务型警务模式的路径选择有:科学定位职能,突显警务模式的服务性;构建参与式警务模式,实现警民共治;借鉴“3E”思想,强化绩效评估和成本效益;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进警务社会化: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推行阳光警务。  相似文献   
85.
什么是民政,民政有没有理论,如果民政有理论,同哪些学科、理论关系最为密切,民政工作是不是只是国家、政府民政职能部门的事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学界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展开认真的研究,给出具有共识性的回答。本文拟从民政与人政、民政与政府、民政与民本、民政与民权、民政与民生以及民政生态等角度,对民政问题的相关内容做些理论上的探微。本文认为民政有理论,而且民政理论应当先行于民政实践,政治学应当关注和加强民政问题的理论研究;认为从特定意义上说,民政亦即人政,民政不仅以"民"而且以"人"为中心或核心,民政应以人为本,民政工作不仅仅是国家、政府民政职能部门的事,整个国家和政府的机构设置都是为着民政的,并以民政为核心,只是分工不同罢了;认为以人为本的民政理论与实践工作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86.
2019年中国刑法实施报告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伟大日子。70年来,在中国的刑事法治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中国刑法学在始终恪守重视基础理论的总结、创新与完善的基础上,亦更加主动地回应社会现实关切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凸显出刑法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功能,弘扬了新时代我国刑法学鲜明的问题意识与自主意识。相较以往,2019年度刑事犯罪在涉众型、风险型、科技型等领域较为突出,呈现出涉案金额巨大、危害面广、手法多样且不断翻新等特点。2019年度刑法实施报告主要将以下七个板块作为研究重点: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刑事法治和刑法理论的变迁与反思、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与完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人工智能时代刑法挑战的前瞻应对、互联网金融领域腐败犯罪治理防范问题、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体适用问题及民刑交叉、行刑衔接等问题。  相似文献   
87.
长期以来,对公共行政的理解是一种从政府角度的理解,其主旨是以官僚为中心,二分法和三个途径说是这一理解的代表性观点。随着新公共管理和治理的出现,这种传统的理解已经不足以对公共行政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解释。公共行政生态的变化需要一种新的理解,即超越政府,从政府与社会组织共治的角度去加以理解,以期对公共行政有一种更全面的解释,并从中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88.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ses planning processes in Bosnia and Herzegovina (BiH) in order to offer insights into newly-shaping planning systems in South-Eastern Europe during the late phase of post-socialist transition.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societal complexity impedes a multifaceted transition (i.e. post-war, post-socialist, and neoliberal) in BiH, creating obstacles on the multifaceted transition path. Through a tho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a series of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he article shows that due to these, and many other, complexities, BiH is moving slowly on its transition path. However, it appears that the bottom-up processes are challenging the embedded notions of division.  相似文献   
89.
举报投诉人原告资格问题是行政诉讼理论和实践争议的焦点。《行诉解释》第12条第5项认可了投诉人的原告资格,但在理论和实践中仍存在较大的争议,需要梳理并回应。就保护规范理论而言,在实体法和程序法没有规定主观公权利的前提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也可以赋予投诉人原告资格,并可以据此推导出与原告资格相对应的主观公权利;就保护必要性而言,第5项中合法权益的规范功能能够替代保护必要性的适用;就投诉人的定位而言,第5项与司法实践存在冲突,建议将第5项对投诉人的定位由其他利害关系人改为行政相对人。  相似文献   
90.
ABSTRACT

Rapid urbanisation in the global South has prompted attention to the causes and dynamics of urban violence. Yet, much research tends to either analyse urban violence without attention to the broader conflict complexes of which it forms a part, neglecting linkages between different forms of urban violence and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dynamics, or conversely study violence in cities without acknowledging the particularities of the urban context. In this article, we conceptualise urban violence, theorise how it is shaped by urban dynamics and explore its manifestations in Nairobi, Kenya. We find that while Nairobi is not uniquely violent inside Kenya, violence takes on distinct urban forms given city-level processes, and also that urban violence has led to policies that increase securitisation and militarisation of the city. Our analysis thus improves knowledge of how criminal and political violence is shaped by and shapes the stability of developing c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