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44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17篇
政治理论   19篇
综合类   138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Doug Husak frames a worry that makes sense in the abstract, but in reality, there is not much to worry about. The thesis that intentions are irrelevant to permissibility (IIP) is a straw man. There are reasons to think that the moral significance of intentions is not properly registered in criminal law. But the moral basis for criticism is not nearly as extreme as the IIP, and the fixes are not that hard to make. Lastly, if they are not made, some people may not get the punishments they deserve, and there will be some extra inequities in the criminal law as a result. But these inequities are not so great that change must be made now. The moral categories that are used may be too crude, but they are also familiar and easy to work with, and that counts for something.
Alec WalenEmail:
  相似文献   
132.
"道德银行"是近年来推出的旨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一种创新式的方式,其伦理实质是用一种功利化的方式推进美德建设."道德银行"的实施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困境:在理论上,"道德银行"与美德存在着内在的冲突;在实践中,"道德银行"容易产生伪善."道德银行"所产生的困境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道德建设应合理地明晰道德的层次,结合道德自身的特点;道德建设尤其是美德建设不能采用功利化的推行手段;应在充分考量现实道德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地运用不同的伦理理论.  相似文献   
133.
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制度文明模式,德治思想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传统政治和法律理论中。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德治思想被中国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对维护统治起着重要作用。但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4.
秦汉时代之西南夷以夜郎、滇、哀劳、邛都、艹作都、冉夷、白马氐等为其重要部族。就史料所显露的道德生活特点而言,首先,功利主义已成为普遍奉行的道德原则。其次,部族间的利益斗争不同程度地伤害了他们相互之间团结的道德感情。其三,由于首度成为秦汉统一国家的构成部分,他们的道德生活也程度不同地受到了官方以及汉民族的强烈影响。第四,面对官方的压迫和剥削,他们还程度不同地显示了勇于反抗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35.
张艳清 《理论学刊》2005,(9):98-100
人性问题是贯穿儒学史的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大致存在这样一个分期,即宋代理学以前的人性论主要是探讨人性善恶问题,到了宋代,儒学史上的人性问题的探讨进入一个全面总结与反思阶段,表现为对人性善恶之根源的探究。理学家言理,言气,言无极,言太极,其所关注的宇宙本体同时也是心性本体。理学设定超越的绝对的“理”为最高本体,同时又认为这一超越本体是内在的,理之内在于人即为性。“性即理”是程朱理学心性论的核心命题。本文所要探讨的,是这一命题在思想根源上与儒家人性论和道家德性论之间的关系。一、“性即理”的提出从…  相似文献   
136.
李晓兰  刘凤杰 《学理论》2012,(18):275-276
道德是人类文明程度的标志,对规范人的行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道德问题日益的突出,引发人们关于道德观念的深刻思考,我国德教为先的传统思想经过长期的积淀,有着深远的影响,深刻理解其思想内涵,加深对德教为先思想的认识,寻求其现代价值,将会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7.
犯罪的道德属性并不总是确定的。罪与非罪之间、罪犯与守法公民之间,有时并没有实质的界限。主要原因定:第一,法定犯罪的道德评价色彩不明显。第二,在近代犯罪学派那里,犯罪的道德评价色彩已经弱化。第三,犯罪的发生,从大的社会背景分析,有其必然性。对于特定的个体来说,更受到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第四,实际上的“犯罪”在向法律上的“罪犯”转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偶然性。所以,没有必要过于强调从道德教化的角度去防控犯罪。归根到底,制度建设才是根本。  相似文献   
138.
中世纪哲学与基督教紧密结合表现出信仰与理性融合的特征,符合“哲学是爱智慧”的立场与标准;海德格尔关于“木制的铁”之说从某种意义上论证了哲学的多样性和超越性,他为中世纪哲学合法性提供了佐证.此外,中世纪哲学的道德向度也为合法性提供了实践上的依据.“正当生活”是中世纪哲学的道德之维,它的原罪论、神义论、存在论及世界观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9.
中国正在经历着剧烈的社会转型,处在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仅需要个体道德品质的提升,更需要公民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的公民意识及其教育不能照抄照搬国外的经验,而是应该在批判的基础上借鉴和吸...  相似文献   
140.
从高校德育中探索公民教育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小鹿 《学理论》2011,(2):229-230
当前,公民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共同的关注点。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在西方国家已经趋于成熟,而在我国则相对滞后,在高校引入公民教育,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要求.当然,在我国还未开设公民课的情况下,需要从德育中探索公民教育的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