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14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0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7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语音是重要的法庭证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各样的语音采集设备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传统的录音机到数字录音笔、手机、MP3,语音采集经历了由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过程。不同的采集设备和方法会造成语音的信道差异。传递语音信号的通道,如:传统录音机和数码录音笔由于各自的频率响应性能不同,对信号施加的影响也不同。传统录音机传递的是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数码录音笔传递的则是以有限个"1"和"0"的代码组合成为信息的数字信号,两者是现在普遍应用的两种信号模式。研究表明:信号通道对于语音识别,特别是自动语音识别的影响是明显的,但是对于图谱视觉检验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如何还尚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2.
随着人们对传统法律三段论在法律适用过程中作用的反思,一种围绕着类推思维为中心的法律发现模式逐渐获得了人们的普遍认同。借助于未完全理论化协议理论,孙斯坦将类推思维在法律发现当中的地位和作用上升到推进民主司法的高度,从而更有力地彰显了类推思维在当代司法实践当中的重要性。类推思维是一个迈向民主政治的法治社会应该努力倡导的一种法律思维和法律适用模式,捍卫法治需要我们认真地对待类推思维方法在法律发现当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3.
Learning legal reasoning is a central part of any undergraduate law degree and remains a threshold concept: one which is vital for any law student to grasp, but which is often difficult to explain. It is a form of reasoning which is very distinctive to the disciplin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applicability of learning theories typically used to ground pedagogy in higher education to the specific task of teaching legal reasoning. Constructivist or experiential theories of learning are widely used in higher education, but they need to be used with a clear focus on the specific nature of legal reasoning, which does not fit neatly within the assumptions about learning which underpin many constructivist approaches. Situated learning theories, which place emphasis on the role of the community in constructing knowledge, can also be of value. However, steps need to be taken to avoid replicating the hierarchy of the legal community within educational communities. Overall, the pedagogy of legal reasoning need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pecific nature of legal reasoning, to enable students to access the discourse of the legal community to use as a model, and to take students seriously as members of that community.  相似文献   
24.
与制定法传统下的法律推理不同,案例指导制度下的法律推理由法律规则、指导性案例、案件事实以及判决结论四个要素构成。在这种思维模式中,由于对待决案件与指导性案例作出是否同案的判断以及如何形成同判是整个法律推理的论证重点,判定两者是否属于相同案件以及如何作出相同判决的方法自然成为这种法律推理的核心方法。案例指导制度下法律推理的规则主要包括:基本参照规则、实现同案同判的认识规则、断定同案的判断规则、形成同判的约束规则、回归规则以及指导性案例选编的编写规则。上述推理形式和推理规则的系统作用是案例指导制度下法律推理得以正确进行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25.
雷磊 《法学研究》2013,(1):66-86
有法律,有法学,就一定有法治吗?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江平和吴敬琏两位学术大家。在犯罪与刑法领域,这个问题可以表述为:有刑法,有刑事法学,就一定有刑事法  相似文献   
26.
以英美法系和我国司法实践中鉴定人角色差异为视野,深入探讨DNA证据应用领域中的三个经典命题的推导主体,明确鉴定人在DNA证据应用中的职责权限,避免DNA证据被错误解读和应用,并尝试以证据的相关性、可采性和证明力为基础,探讨我国司法实践中DNA证据正确应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27.
女性参与法律职业的历史告诉我们,女性曾经被拒之于法律职业的门外。但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历史发展,现在女性人数在司法界快速增长,比例提高,女性在法律职业和法学研究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从而使更多的女性价值和女性经验得以实现。女性及女性思维给法律和司法带来了新鲜空气和变革力量,法律和司法的形象和理念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28.
常识、常理在司法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确理解常识和常理,对司法裁判具有重大意义。常识和常理属于人们的的经验性知识,具有前理性、非系统性、经验性、大众性乃至客观性等特征。在司法中,常识和常理是法官认识案情、解释法律、展开逻辑推理的前提和基础。法官可以运用常识、常理认定案件事实,检验和校正法律推理。常识和常理还是法官进行法律论证的资源之一。但是,不能过于夸大常识和常理在司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
雷小政 《证据科学》2016,(3):290-296
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确立了“非法言词与实物区别排除”,或者说,“强制排除与裁量排除相结合”的模式。当前,非法证据排除说理是整个刑事裁判文书说理的一个“短板”。在司法实践中,许多瑕疵证据、非法证据通过“补正”、“合理解释”被采纳,但缺乏“实质说理”。强化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需要强化非法证据排除的“实质说理”。这一完善过程是艰巨的,涉及实体规则、程序规则、配套制度等方面的综合改革。从长远来看,有必要建构一独立自洽的针对证据合法性调查的“诉中诉”程序。  相似文献   
30.
Ethical judgments are often egocentrically biased, such that moral reasoners tend to conclude that self-interested outcomes are not only desirable but morally justifiable. Although such egocentric ethics can arise from deliberate self-interested reasoning, we suggest that they may also arise through unconscious and automatic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People automatically interpret their perceptions egocentrically, automatically evaluate stimuli on a semantic differential as positive or negative, and base their moral judgments on affective reactions to stimuli. These three automatic and unconscious features of human judgment can help to explain not only why ethical judgments are egocentrically biased, but also why such subjective perceptions can appear objective and unbiased to moral reasoners themsel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