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7篇
  免费   18篇
各国政治   13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3篇
法律   178篇
中国共产党   31篇
中国政治   84篇
政治理论   53篇
综合类   20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一国的法制价值是通过宪法来集中表达的。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法律形式的规范内涵不得与宪法规范相矛盾和发生不一致,在法律效力上要低于宪法。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确认一个社会共同体终极价值基础的基础规范,是衡量其他法律的标准。  相似文献   
32.
进一步深化民事审执关系改革,应充分认识执行权的司法权本质,并在制度设计上注重其行政性特点。因此,二者在职能配合与职责分立上,必须在立法上为执行权正名;充分认识审执兼顾,避免机械办案恶果;深化执裁分立。从执行权自身特点出发,应注重纵向上管理方式的改革,横向上构建执行官的单独序列以及推行执行警务化的试点。  相似文献   
33.
论我国检察权的性质和检察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理论界关于我国检察权的性质有行政权说、司法权说、行政司法两重性说及法律监督权说四种观点,其各有利弊.我国检察权的性质应当是有中国特色的司法权,其司法性质就体现在侦查权、公诉权、批捕权、法律监督权四项权能的运作特点上.要进行检察制度改革,有必要尽快建立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可操作性制度;强化检察官的权力和责任;建立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领导下的独立检察官制度.  相似文献   
34.
我国反垄断法建立了中国反垄断执法程序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反垄断执法机构存在多头执法、交叉执法等诸多缺陷,而执法机制的有效性是反垄断法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本文对中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的现状进行了评析,并结合我国反垄断执法的实践以及外国经验的比较借鉴等因素,通过提高反垄断执法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增强《反垄断法》的操作性,建立多机构执法的协调机制,健全执法人员任命机制,完善当事人的救济权等途径,以期建立符合中国国情、保证反垄断法有效实施的执法体制。  相似文献   
35.
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现代行政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自由裁量权的存在,现代行政就失去了其价值和意义。然而自由裁量权因其“自由”的属性又使它极易被滥用,从而出现错位。为了保证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运作,建议从完善立法、健全司法监督制度、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公民的法律意识等几个方面加强对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控制。  相似文献   
36.
实事求是不需要人为地附加任何指导思想。理论权威是对实事求是的限制和误导。实事求是是对理论权威的超越和革命。坚持实事求是必须拒斥一切理论权威。  相似文献   
37.
当前,我国城管执法问题凸显。加强并完善城管立法,合理配置城管执法的职责权限,回归城管机构的行政机关性质,明确城管执法人员的公务员身份,既是合理有效回避城管执法现实尴尬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积极、正确应对城管执法难题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8.
程序视角下的诉讼监督权在逻辑上可分为违法调查权、违法确认权、违法纠正和违法惩罚程序启动权。合理配置诉讼监督权既要符合权力配置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我国检察工作实际,从理论和实践看,从健全权力结构、廓清监督权能、完善监督手段及其保障等方面完善诉讼监督权的配置。  相似文献   
39.
文章以西方政府领导权力为轴心,对西方政府领导权力结构、职权模式以及责任体系进行对比分析,力求探寻西方各国政府领导权力活动的内在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40.
论地方专属立法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确定地方的专属立法权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能够发挥保护或限制地方立法权、发扬地方立法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具体确立上,应采取事务"影响范围"和"重要程度"相结合的标准,并以"地方性事务"为起点,界定"地方性事务"的可能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