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0篇
  免费   32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39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6篇
法律   394篇
中国共产党   99篇
中国政治   319篇
政治理论   69篇
综合类   66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951.
Can 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 policies be designed to generate the motivational conditions that make possible their own support? Unconditional redistributive schemes do not take formal precautions to deal with potential motivational problems that may affect their stability. For example, they are designed to give people the freedom to decide whether or not to participate in the job market. However, scholars like Philippe Van Parijs and Simon Birnbaum think that the promotion of an ethos of justice can potentially do the necessary motivational work to secure the stability of unconditional redistributive institutions. Their solution lies in changing people’s behavior through an informal motivational mechanism rather than through a formal rule or institution. This paper argues against that ‘ethos-based solution.’ It presents three reasons to distrust that solution. First, it argues that even broader and more inclusive ethoi of justice can become oppressive and violate people’s freedom. Second, it suggests that the formal and informal strategies to generate that ethos may be difficult to implement, monitor, and control. Finally, it argues that the difficulties associated with implementing and developing that ethos of justice may lead us to either preserve an undesirable status quo or to implement suboptimal redistributive policies.  相似文献   
952.
Requirements for a decent life are to be found in the dimensions both of human time and ecological space. While the latter has attracted attention from some global justice theorists, the former is a comparably neglected matter. This paper aims to integrate temporal and ecological perspectives in order to provide an enriched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grasping what global justice means today. We begin by showing that while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tends to assume a somewhat undifferentiated conception of time, treating temporal justice as a future-oriented concern distinct from issues of intra-generational justice, there are richer understandings to be found in some influential schools of critical social theory. Drawing then, particularly, on Alf Hornborg’s theory of ‘unequal exchange of time and space’, and supplementing this with insights from David Harvey, we analyse three ways in which disadvantage can be perpetrated in the dimension of time. We then show how those categories of temporal disadvantage broadly correspond with the three basic rights identified by Henry Shue. On this basis, we claim there is a strong argument for regarding temporality as an integral aspect of global justice here and now, for the generation already – although too often precariously – living.  相似文献   
953.
自杀性暴力犯罪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治安的一个敏感而重大的问题,由于此类犯罪的危害后果非常严重,因此,在研究如何侦查此类案件的同时,应当着重探索此类犯罪的基本特征和发生规律,在防范对策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954.
卢倩云 《桂海论丛》2010,26(6):110-114
乡村基层组织的组织效能不仅来自于"以制度为中心"的刚性化管理,更来自于以"心理契约"为基础的柔性化管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乡村基层组织心理契约发生了巨大变化。构建符合组织管理需要的新型心理契约应完善组织内部沟通机制,提高组织和成员的互信水平;强化组织目标管理,形成组织与成员的共同愿景;培育和谐的组织文化理念,增强成员认同感;建立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体系,促进成员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955.
侦查现代化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侦查现代化是一个传统型侦查制度向现代型侦查制度转型和进化的历史过程,其根本精神要旨在于侦查程序制度的理性化。作为法制现代化研究的一个特定领域,侦查现代化研究通常有类型学、西方化、多元化三种范式。侦查现代化评价标准的导出语境是现代性理论有关理性精神的探索,作为现代性精神枢纽的三种理性历史范型,工具理性、价值理性、交往理性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侦查现代化的评价标准提出了各自的实证性标准要求。结合社会进化所提出的以目的为取向的回应型法律发展目标,侦查现代化的基本趋向将是一条回应社会、以实现社会秩序、安全和自由为方向的进化路径。  相似文献   
956.
诚信的社会体系逻辑地包含着现代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它是诚信的观念、制度和风尚的统一。应该以建设诚信文化和诚信制度为重点,构建起中国特色的社会诚信体系。同时,要建立提高诚信缺失成本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957.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量浙江与四川省公安院校部分学员,结果显示,东西部公安院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基本一致,存在心理问题的学员比例为8.68%;人格特征方面,神经质、精神质与内外向为中间型,且较为纯朴。SCL-90与EPQ得分的相关分析表明,情绪越不稳定和精神质越明显,越倾向于出现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958.
自杀性暴力犯罪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随着我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频频发生的危害社会的自杀性暴力犯罪现象而产生的。自杀性暴力犯罪不是一个法律概念,也不是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种类,它属于暴力犯罪的一种。自杀性暴力犯罪的表现形式有两种:第一种是自杀者一般采取爆炸、投毒等暴力手段与危害对象同归于尽,这种自杀犯罪形式占绝大多数;第二种是等到实现犯罪目的后再自杀。  相似文献   
959.
在日常经侦工作中,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犯罪案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定性,是每一位经侦部门的领导和侦查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只有对案件的性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真正做到依法办案,从而提高办案质量。文章从当前经济犯罪案件分析中存在的三个问题入手,提出了分析经济犯罪案件的原则和一般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的合理运用无疑将对一线经侦民警更好地打击经济犯罪起到较大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960.
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的构建是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的支撑,国家安全学学科就犹如沙滩上的知识大厦,毫无根基可言。深刻理解国家安全问题的内涵,以国家安全问题为导向,遵循“问题→过程→结果”框架构建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可使国家安全问题、国家安全认知、国家安全体系、国家安全能力、国家安全行为、国家安全极限等内容形成严密的逻辑整体。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以国家安全问题为逻辑起点和主线,国家安全问题构成预防和化解国家安全问题的“过程”和实现国家安全的“结果”的前提和保障。在“过程”中,国家安全问题通过国家安全认知、国家安全体系、国家安全能力、国家安全行为等要素的组合及其应用,得到预防和化解。国家安全极限作为国家安全目标实现的“结果”,意味着国家安全是一种相对安全而不是绝对安全,追求绝对安全必然导致安全困境,最终无法实现国家安全的目标。追求共同安全是国家安全极限应有之义。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遵循“问题→过程→结果”框架来构建其理论范式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共同努力,不断深化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