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42篇
  免费   98篇
各国政治   87篇
工人农民   69篇
世界政治   9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8篇
法律   1939篇
中国共产党   77篇
中国政治   471篇
政治理论   298篇
综合类   1730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206篇
  2013年   367篇
  2012年   355篇
  2011年   307篇
  2010年   271篇
  2009年   290篇
  2008年   419篇
  2007年   396篇
  2006年   417篇
  2005年   412篇
  2004年   392篇
  2003年   256篇
  2002年   181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41.
敦煌吐鲁番借贷契约中的"公私债负停征,此物不在停限"、"后有恩赦,不在免限"等抵赦条款,是民间社会对抗国家赦免私债的契约表现.始于北魏时期的国家对私债的赦免,针对的是"偿利过本,翻改券契"等民间高利贷行为;唐、五代及南宋、元初赦令,延续了这个传统.这一赦免初衷,也波及到无息借贷,致使抵赦条款也出现在无息借贷契约中,反映了民间防御意识的加强.契约中的抵赦条款的反复出现与国家免除民间债负赦令的频繁发布,反映了民间高利贷与国家控制的长时间博弈.明清时,国家不再以赦令形式免除私债,契约中的抵赦条款也随即消失.  相似文献   
142.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民事庭审方式改革中引入了举证责任原则,庭审的对抗性由此得以增强,证据的重要地位也逐渐凸现,这就要求加强当事人收集证据的程序保障。但我国关于当事人收集证据的程序保障的法律规定是严重缺失的,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诉讼程序效用的发挥,也阻碍了我国诉讼制度的改革进程。因此应通过加快程序保障措施的法律化,构建独立的审前准备程序,扩大律师的调查取证权,设立书证、视听资料、物证提出命令制度及庭外证人证言收集制度等措施加强当事人收集证据的程序保障。  相似文献   
143.
周红阳 《河北法学》2007,25(3):7-10
在<理想国>描述的洞穴比喻中,隐含了哲人/真理为民众/意见立法的复杂关系.哲人/真理之所以要跨越本身的边界去为民众/意见立法,而不是隐匿自身、远离民众/意见,是由于民众/意见正是哲人/真理之得以成为哲人/真理的前提条件.哲人/真理必须进入民众/意见的世界,否则就根本不可能有关于哲人/真理的任何意义.哲人立的法就是要民众通过一定的规矩去发现自然正确,在朝圣的路途之中对于真正的思敞开大门,发现、显示自身的所是并揭示存在.法律正是民众"成人"的法门.  相似文献   
144.
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发展农业经济,需要从农业产业自身的特点出发,依法治农,完善农业立法体系.从农业发展的自身规律出发,概括论述农业立法体系的基本体系,从纵向看中国农业立法分为5个层次,从横向看主要涵盖17个领域.  相似文献   
145.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行政立法的法治化也是行政立法程序的规范化和法治化。中国行政立法的最大弊端在于其程序的随意性、隐秘性和不可预知性,而全球贸易规则恰恰最强调行政行为的法定性、透明性和可预知性。为此,就有必要建立与世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行政立法程序。从中国行政立法程序及完善动因、全球贸易规则对中国行政立法程序的控制和建立与世贸规则要求相适应的行政立法程序三个层面探讨中国行政立法程序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6.
姜莉 《河北法学》2007,25(8):122-125
商主体,作为概念,是我国商法学理论中最重要的基础概念之一;作为经济实体,是我国经济活动中主要的参与者和被管理对象.但是,在目前的商法学的权威教材中,不仅对商主体概念内涵的揭示是含混、相互矛盾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而且对商主体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也缺乏认真研究,从而导致理论学习和阐述上的混乱.虽然,统一的定义,在科学研究中几乎是不可能的,甚至对科学研究没有益处,但应该承认这种认识上的混乱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商法学理论的发展和商法学理论对我国商事立法和经济管理活动的贡献程度.通过介绍、分析,比较我国商法学理论界对商主体、商人、企业和民事主体的概念的不同观点,并结合世界主要商法典的相关规定以及相关经济学理论,阐述了对商法学中商主体与相关主体之间的区分的认识,并最终归纳出商主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7.
旅游合同中旅游营业人的民事责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雯  尹彦品 《河北法学》2007,25(12):127-132
在由旅游营业人和旅客构成的旅游法律关系中,旅客经常处于劣势地位,如何保障他们的权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强化旅游营业人的民事责任,为旅客的损害赔偿提供多种救济途径,这应当是未来保障旅客的合法权益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8.
刑法第306条是对刑事辩护权的限制和对律师职业的歧视,它被形象地称为悬在辩护律师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对比刑法其他相关条文,不难发现刑事辩护在我国遭受立法歧视的现实.刑事辩护没有空间,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在中国立法活动被异化为纯粹的权力、利益的较量.二是中国缺乏公正对待刑事辩护的土壤:制度上中国不具备弹劾式诉讼构造和正当程序模式;理念上中国没有真正贯彻无罪推定的原则和人权保障的价值观念;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缺乏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149.
Recent literature on Japanese foreign policy has focused on analysing the implications of Prime Minister Shinzo Abe's security legislation reform for the bilateral security alliance relationship with the US amidst a rising China and the right to collective self-defence. Its impact on Japan's multilateral security policy, in particular, peacebuilding, has so far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In what ways and to what extent does Japan play a peacebuilding role under this change? This article examines key implications of the security legislation reform, along with the renewal of Japan's 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charter, for its peacebuilding efforts. By taking Mindanao, the Philippines, as a case study, it argues that Abe focuses on taking a foreign aid-centred approach while showing little interest in sending Japanese Self-Defence Force.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counter-narrative to the claim that Japan is taking a more assertive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be is more risk-averse as far as his approach to peacebuilding is concerned.  相似文献   
150.
During the late 1970s, members of the Polish democratic opposition revised and reinterpreted key elements in the Polish past in support of their contemporary ideas about Polish society and opposition. The birth of the independent press in Poland in 1976 provided these debates with a medium for wide dissemination and discussion. Analysis of democratic opposition debates in the independent press on the 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 historic Polish–Russian relations, and the struggle for and achievement of independence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shed light on the ways in which the democratic opposition perceived Polish society and the legacy of tolerance, diversity, nationalism, and socialism within it. It also reveals the major divisions within the democratic opposition and its primary tactical proposals prior to the birth of the Solidarity trade union in 1980. Forty years later, these debates continue to reverber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