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1篇
  免费   107篇
各国政治   83篇
工人农民   49篇
世界政治   8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7篇
法律   1672篇
中国共产党   120篇
中国政治   537篇
政治理论   341篇
综合类   175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254篇
  2013年   397篇
  2012年   378篇
  2011年   354篇
  2010年   291篇
  2009年   308篇
  2008年   350篇
  2007年   320篇
  2006年   348篇
  2005年   364篇
  2004年   348篇
  2003年   244篇
  2002年   180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姚天冲  尹勃 《河北法学》2007,25(7):169-170
公务员行政赔偿责任涉及到行政相对人、公务员和行政主体三方的关系,是国家赔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公务员行政赔偿责任制度历经发展,形成了以"个人过错"为核心的、允许行政相对人直接向公务员求偿的行政赔偿责任制度,并通过一系列判例确认了各项具体制度,易于操作,达到了合法性与效率之间的理性与平衡.  相似文献   
62.
在行政争议与民事争议交错发生、民事争议与具体行政行为关联的情况下,争议的当事人可以有不同的诉讼选择,但诉讼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确定民事权利。建立民事诉讼附带行政诉讼制度有其充分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民事诉讼附带行政诉讼可以扩大审判权对行政权的制约监督范围,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率、维护司法统一,充分保障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3.
我国现行宪法没有设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宪法监督难以落实到实处。当前建立司法化的宪法监督制度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表现在公民权利观念的形成、政治文明的提出、宪法法律属性的彰显和司法体制的不断完善等几个方面,应该抓住这样的现实机遇,努力推进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64.
银行法应当区分为银行私法和银行公法,私人自治是其中的基本原则,银行法许多规范都表现了私人自治原则。通常所提及的国家监管原则只不过是私人自治原则的补充。  相似文献   
65.
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检查是我国三级消防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调查和对辽宁省朝阳市1994年~2004年火灾情况的分析,发现公安派出所在消防监督检查工作中存在体制关系不顺等问题,为完善公安派出所消防安全工作,使消防监督三级管理走上法制化的轨道,贯彻落实公安部73号令———《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结合实际提出了将消防监督检查工作落到实处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6.
我国检察权的配置是借鉴国外检察制度和我国古代御史制度的优良成果,并结合我国国情建立起来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前法制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检察权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法律规定不完善、缺乏强制力、各项权能存在漏洞等问题。优化检察权的配置,对于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检察职能,强化国家法律监督,保障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7.
夏凤英 《河北法学》2005,23(3):62-64
公民对行政执法的监督是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公民监督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公民监督的作用远 没有得到发挥。完善公民监督,应当加大普法宣传的力度,强化对公民监督的法律保障,完善公民监督的有效途 径,实行政务活动公开化,完善听证制度。  相似文献   
68.
高职法律专业民法学课程教学改革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法律专业民法学课程教学如何体现高职特色,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高职法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研究,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探究民法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69.
As drug arrests and jail overcrowding added pressure to increase pretrial release in localities during the 1980s and 1990s, the need to manage a larger and higher-risk pretrial population of defendants awaiting adjudication in the community became a high priority for justice agencies. In the late 1990s Philadelphia officials sought to discover the ingredients of a successful supervision strategy through four interlinked field experiments to provide an empirical basis for a major reform of the pretrial release system. The results of the linked randomized experiments question common assumptions about “supervision,” its impact and effectiveness, about the underlying nature of the noncompliant defendant, and deterrence implications. The study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interpreting the findings in the context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reform. Findings suggest that facilitative notification strategies wield little influence on defendant behavior and that deterrent aims are undermined by the system's failure to deliver consequences for defendant noncompliance during pretrial release. The most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of the article is its illustration of a major evidence-based policy reform undertaken by a major court system.  相似文献   
70.
一直以来,我国法律对于检察机关在民事抗诉中的调查取证问题没有给予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对此问题存在较大分歧。对检察机关审查过程中取得的证据效力如何认定各地法院做法也不尽一致。文章仅就检察机关在办理民事抗诉案件中的调查取证问题略作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