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9篇
  免费   107篇
各国政治   43篇
工人农民   60篇
世界政治   69篇
外交国际关系   75篇
法律   696篇
中国共产党   88篇
中国政治   463篇
政治理论   218篇
综合类   99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309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54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203篇
  2006年   201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在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间失衡错位的关系是社区治理困境产生的根源。因此,理顺政府与社会组织间的关系是破解社区治理困境的重点,而法治正是理顺这一关系的重要工具。法治规则能明确地限定政府与社会组织间的互动路径,并控制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基本走向。政府与社会组织间存在的指导、帮助与支持关系,分别对应了政府的监管、兜底与培育责任,并限定了政府介入社区治理的基本界限。在这样的关系之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可为空间广阔。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法律赋权进一步拓展社会组织的可为空间。  相似文献   
992.
社区矫正的性质关乎其今后的发展方向,针对我国现阶段社区矫正改革无法深入的实践现状,必须对社区矫正的性质进行准确定位,由此引发对社区矫正有关的处遇定义、理论根基、价值理念、法律规定、国外经验的思考,最终认定其为一种综合性的非监禁处遇措施,并在正确定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构想。  相似文献   
993.
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施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社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条件下,党建工作进社区是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校稳定发展的需要,是高校全面育人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创新和实效提高的需要。高校党建工作进社区要坚持以生为本、贴近实际,创新模式、落实到位,多方协作、制度完善等原则。在党建工作进社区的创新途径上,要更新工作理念、坚持科学指导思想,健全工作机制、建立科学党建制度,夯实工作队伍、发挥全员育人作用,丰富工作内容、创新党建工作路径。  相似文献   
994.
从2003年上海首先开始社区矫正试点至今天,社区矫正对于中国刑事法律制度作出了重大贡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健全社区矫正制度,这是决策层在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现状基础上对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健全社区矫正制度,有其深层次的制度优越性考虑,既充分认识到了创新社会治理模式转变的要求,也正视了社区矫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总的来说,健全社区矫正制度,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5.
现有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社区矫正执法的专业化、规范化与深入化要求,司法所承担日常监管工作的力量与能力有限,审前调查评估的科学性不足,信息化管理实效性欠佳。要突破困境,就需遵循由规范到深入的发展路径,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社区矫正机构与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高审前调查评估的科学性与操作性,将信息化管理与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实现智能化的流程管理,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内容与方式方法的专业化、精细化发展。  相似文献   
996.
中国的城市社区因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成为社会问题的重要集中场域,对社会治理有巨大影响。本研究关注城市社区工作人员,特别是那些身份未被制度认可的非在编社区工作人员,分析其面临的状况、困境以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之上探寻应对困境的框架性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997.
社区矫正试点以来,上海坚持重在体现人性化管理、人文关怀的工作理念,2011年以来,上海各个区县更进一步积极创新实践“个别化矫正”方案.以上海市F区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理论和实践考察,支持社区矫正实施的社会土壤、专业人才介入和干预、执法权和机构的规范性、严肃性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998.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要求健全社区矫正制度,这体现了决策层对社区矫正制度的充分重视,也体现了决策层在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社区矫正制度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健全社区矫正制度,有其深层次的制度优越性考虑,既充分认识到创新社会治理模式转变的要求,也正视了社区矫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相似文献   
999.
Recently, the academia popularly advocates the multi-component model of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However, in this mode, the dominant role of residents is not prioritized. There still exist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low rate of residential participa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well-reasoned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Community C. Besides, this thesis proposes that the dominant role of residents should be brought into play in the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help residents to achieve “culture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1000.
On 4 June 2008 Australian Prime Minister Kevin Rudd announced his ‘vision for an Asia Pacific community’ (APC). Though failing to win support among Asian countries, the initiative offers a useful case study. This article does not focus on the motives and interests of the various governments responding to the proposal but rather on the different (and sometimes conflicting) understandings of regionalism that underpinned those responses. In its diplomatic advocacy of the APC,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stressed ‘practical regionalism’ – emphasizing the capacity of such a new ‘community’ to deal with security,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other challenges faced in recent tim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he Australian campaign gave little attention, however, to the influence of cognitive and emotive factors in community planning: it neglected ‘identity’ regionalism. In particular, it did not seem to take seriously the possible role of non-Western perspectives in shaping the development of post-colonial inter-state relation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key Asian-language terms – relating to the English terms for ‘region’ and ‘community’ – this article seeks to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the identity dimension in both policy development and academic analysis. It argues for an analytic and diplomatic skillset that goes beyond the disciplin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economics and draws upon expertise in linguistics and regional political cul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