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14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42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53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22.
论权力资源的法律调控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权力资源实施法律调控 ,需要以民主宪政制度为基础并建立分权制衡体制。除此之外 ,还应注意对相关权力实行重点调控 ,注重以法律形式确认和保障权利 ,从法律上健全权力的责任追究制度。契约形式是区别于传统命令方式的权力资源法律调控的新形式。除法律形式外 ,权力资源的实现还有非法律形式 ,应当合理界分两种权力资源实现形式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23.
胡肖华  尹华容 《河北法学》2006,24(10):69-72
宪政是自由主义发展的产物,是自由主义的制度化实现.宪政体制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事实上都是自由体制.宪政与自由有着密切的关联,宪政是自由的内在要求,自由是宪政的本质目的.  相似文献   
24.
黄遵宪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对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实地考察研究的思想家。其撰写的《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日本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在《日本国志》中,黄遵宪对日本明治维新后宪政制度现状的客观评介,为近代中国输入了全新宪政思想,也为清末宪政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25.
朱炜 《政治与法律》2003,15(6):23-28
宪法观念在宪政建设中有重要作用,也直接影响人们对宪法的性质、地位、作用的认识.因此,在中国实现宪政的过程中,首先应更新传统宪法观念.本文认为应从如下四个方面实现宪法观念的转变1、从政治化的宪法复归法律性的宪法;2、从宣言性的宪法到保障性的宪法;3、从权力本位的宪法到权利本位的宪法;4、从修宪型的宪法到解释型的宪法.  相似文献   
26.
依法行政的宪政之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行政与宪政都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依法行政的宪政分析应深入于 :从宪政的高度对行政权进行科学定位 ;树立“政府职责本位”的宪政观 ,进一步厘清行政权的实质和根源。社会转型对政府行政的时代要求乃是 :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 ,从管制型行政转向服务型行政 ;促进行政控权机制和价值的新发展 ;加强反腐倡廉 ,健全监督体制和机制等。加强依法行政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应包括 :建构诚信政府 ,强化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责任 ;健全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 ,推进我国违宪审查制度及机制的建设和严格依法行政 ;加强行政程序法制建设 ,促进国家权力的规范化运行进程 ;发展非政府组织并加强其法律规制 ,增强市民社会的自治能力等。  相似文献   
27.
《钦定宪法大纲》只有"君上大权"和"附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内容,虽然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但通过对大纲具体条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大纲的诸多条文仍不乏合理性、进步性和民主性,大纲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内容,基本上是一个资产阶级的宪法性文件,其宪政色彩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28.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法理念转换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中国走向和谐社会的进程在法律领域的展开表现为建立新型的宪政,而建立宪政的理论前提就是重构法的理念。实现法的根本理念的转换应当从对过去一个时期奉行的阶级专政的法律理念的反思和批判开始。应当在这种批判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和定位人的法律角色、法的逻辑构造方式、法的正义观念等。  相似文献   
29.
由于商品经济的薄弱与自然经济的发达、我国传统文化对宪政核心价值的偏离以及宪法的实际运行情况等经济、文化和现实的原因,导致了我国宪政意识的缺位。为了培育公民的宪政意识,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证司法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保障宪法实施,建立健全我国的违宪审查机制,从而构建宪政意识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司法基础和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30.
自晚清末年《钦定宪法大纲》颁布以来,中国宪政建设已经风风雨雨地走过了百余年发展历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在中国宪政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对其研究却遭到有意无意的"冷落"。反思和总结《钦定宪法大纲》酝酿、产生直至最后夭折的诱因和教训,无疑对中国当下法治事业和宪政建设的推进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主要包括:认真对待宪法移植,实现宪法学的中国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营造宪政实施的社会环境条件,注意宪政实施过程中政府的推动作用,弘扬宪政主义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价值意蕴,密切关注宪法规范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