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7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9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2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掠夺性定价立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掠夺性定价立法的基本目的是保护消费者和促进消费者福利 ,认定掠夺性定价的规则应有利于这个基本目的的实现和更容易操作 ,高于成本的掠夺性定价也应被禁止。在此基础上 ,文章对我国的有关掠夺性定价立法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When deciding to resort to a PPP contract for the provision of a local public service, local governments have to consider the demand risk allocation between the contracting parties. In this article, I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emand risk allocation on the accountability of procuring authorities regarding consumers changing demand, as well as on the cost-reducing effort incentives of the private public-service provider. I show that contracts in which the private provider bears demand risk motivate more the public authority from responding to customer needs. This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consumers are empowered when the private provider bears demand risk, that is, they have the possibility to oust the private provider in case of non-satisfaction with the service provision, which provides procuring authorities with more credibility in side-trading and then more incentives to be responsive. As a consequence, I show that there is a lower matching with consumers’ preferences over time when demand risk is on the public authority rather than on the private provider, and this is corroborated in the light of two famous case studies. However, contracts in which the private provider does not bear demand risk motivate more the private provider from investing in cost-reducing efforts. I highlight then a tradeoff in the allocation of demand risk between productive and allocative efficiency. The striking policy implication of this article for local governments would be that the current trend towards a greater resort to contracts where private providers bear little or no demand risk may not be optimal.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impose demand risk on private providers within PPP contracts when they expect that consumers’ preferences over the service provision will change over time.  相似文献   
13.
处理金融消费纠纷的新思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国目前处理金融消费纠纷的途径主要包括媒体途径、政治途径、诉讼途径和信访途径;这些途径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金融机构系统内部很少为消费者维权提供适当的途径,非诉讼的纠纷解决机制非常缺乏。而在国外,金融消费纠纷解决途径是多元并存的,非诉讼的争议解决途径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消费者"的概念在金融领域内的延伸与兴起,我国有必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在金融法中引入"消费者"的概念,将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作为金融监管的第一目标以及我国金融改革和制度设计的指导原则之一,建立多元化的金融消费纠纷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谈转基因食品标签制度与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食品的标签制度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文章从保护消费者知情权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现行转基因标签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我国应采用加贴强制性否定标签的制度。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银行业消费者保护与自律机制之完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金泽 《时代法学》2004,2(6):51-58
随着我国消费者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银行业消费者保护问题已经受到政府和民众的日益关注。本文对我国银行业消费者保护实践和法制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并对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银行业消费者保护法制的基本框架、银行收费监管、消费者投诉、弱势群体客户的保护、消费者知情权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做了评介。本文还针对我国现行法制的局限性,就今后相关法制和自律机制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上看,美国金融史是一部金融危机和金融改革同步、金融改革和金融理论相互联系的历史。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奥巴马政府推出《2010年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该法案作为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监管的代表性法律,在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和金融企业主体社会责任理念指导下,一方面强化美联储的监管地位,另一方面维护消费者合法地位。从金融改革的历史发展看,目前的金融理论和金融改革,主要是西方金融一体化和利益社会化理论共同主导下的一种结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网络购物交易规模快速发展。但是我国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我国有关法律对网络交易的监管滞后、经营者消费者之间关系不平等等诸多问题,侵害消费者安全权现象严重。为此,文中探讨了完善我国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对策,社会和政府负起其应有的责任与义务,把建立和完善网络交易安全的立法提到议事El程上来,才能减少和避免纠纷的发生,才能提高人们网络购物的积极性,才能促进网络购物的健康发展,进而对我国国民经济作出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商业银行的“收费门”事件是银行乱收费现象的集中表现,该事件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以及私法救济手段的局限性。借助桑斯坦的观点以及私法公法化进程,可以得出政府管制是短期内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政府管制的做法可具体化为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以及在立法上加强对银行客户的保护。另外,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在银行业中引入竞争机制,竞争机制细化为降低银行的准入门槛,并在银行业中适用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19.
管晓峰 《政法论丛》2011,(3):113-119
近年一些影视作品中混入一些与故事情节没有关联的广告画语,突兀的广告打断了故事和观赏愉悦感,引起了消费者反感。植入广告的原则应当是艺术性第一,广告性第二,制片方不可在影视作品中肆意植入广告,这应当是影视作品制造业商业伦理的一个基本内容,以不惹受众反感为基本标准。商业道德在任何产业都是存在的,它没有明确具体的量化标准,没有文字规范,只是以争议是否得到多数人的褒贬来判断其是否有瑕疵,监管部门可以适当干预。  相似文献   
20.
杨春华 《现代法学》2012,(5):111-122
对于私人反垄断执行,美国《反托拉斯法》所规定的三倍赔偿制度功不可没,为此,许多学者都认为,在确定消费者反垄断诉讼的制度中,也应确定这种民事惩罚性的机制,才能使消费者反垄断诉讼得到很好的运行。但在私人反垄断践行最好的美国,消费者个人是被排除在私人执行之外的,按照美国《反托拉斯法》的规定,消费者个人并不能获得三倍赔偿的诉讼激励。美国《反托拉斯法》所规定的三倍赔偿机制系基于其责任体系仅有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没有处于刑事和民事责任之间的行政处罚责任,民事责任的三倍赔偿机制实际起到了落实"应刑罚性"和刑罚"最后手段性"的威慑与嚇阻重任。而在反垄断法责任中存在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的国家,行政责任中的行政处罚责任完全担当了刑事威慑和遏制的补充责任,为避免过度制裁和重复制裁而普遍都没有设置三倍的民事赔偿责任。消费者反垄断诉讼必须以维持市场秩序为本,对消费者反垄断诉讼的高热情和高厚望必须回归到理性和现实,在具体制度的设置时也应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