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3篇
  免费   58篇
各国政治   21篇
工人农民   65篇
世界政治   3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9篇
法律   411篇
中国共产党   71篇
中国政治   174篇
政治理论   177篇
综合类   39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对在婚姻存续期间发生的强制性性行为的评价,无论是学界还是实务界都存在诸多的争议。既有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思辨,也有截然相反的判例。而近乎通说的“婚内强奸”的称谓本身就是以承认该种强制性性行为犯罪化为前提,这种有罪推定的假定既不符合刑法的谦抑和罪刑法定原则,也使得对婚内强制性性行为的其他评价毫无意义。从客观主义立场出发,以文化的视角对该行为进行解析,进而对其进行道德、违法或犯罪评价,但排除强奸化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2.
张树霞 《政法学刊》2006,23(1):115-118
警察公关理念是警察组织建立良好公共关系的前提,是支配警察公关行为的思想和意识。把科学发展观的普遍原理贯穿于公安队伍公共关系理念建设的全过程,真正解决警察公共关系理念建设的内涵、目标、模式与途径等问题,才能加速推进中国公安特色公关理念思想的变革,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3.
尽管国内学者对沉默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主要是从内涵挖掘历史演变的角度出发,缺少从外延方面的类型化探索。沉默权从不同标准出发主要可以分为绝对的沉默权和相对的沉默权、行为意义上的沉默权和结果意义上的沉默权、明示的沉默权和默示的沉默权、显性的沉默权和隐性的沉默权以及审讯沉默权和审判沉默权。我国事实上已经确立了结果意义上的、默示的、隐性的、相对的沉默权制度,在现阶段没有必要引进行为意义上的、明示的、显性的审讯沉默权制度。  相似文献   
134.
“最低消费”作为餐饮娱乐业界约定俗成的“行业规范,”现有法律难以对其合法性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在法社会学者看来,这一行业习惯法是“活的法律,”规范着社会的内在秩序。在多元社会里,应建立国家法与“活法”沟通的渠道,使二者在国家与社会互动的基础上形成良性竞争。  相似文献   
135.
行为犯可以构成结果加重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认行为犯可以构成结果加重犯,是行为犯发生现实危害结果时的必然归宿,是我国刑事立法实践的初步概括,也是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36.
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后的反常行为与侦查破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分子在实施了犯罪行为后,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常,这主要是由人的心理因素所决定的。犯罪后的紧张心理是造成反常的主要因素。同时,反常也受到犯罪人的个性特点、个人交往以及案件情况、侦查活动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侦查中,要注意反常的各种行为表现和假象反常,分析反常产生的原因,为侦查提供线索,以发现嫌疑对象。  相似文献   
137.
服刑人员虽然被判处刑罚,但结婚权属于未被剥夺或限制的权利之一。但由于人身自由的受限制,在客观上已无法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实现结婚的权利。因此,这需要有关机关的配合与协助,而理性地看待服刑人员的结婚行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8.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xisting research and theory on procedural justice and considers how it may be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t begins by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he concept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and procedural justice and noting the historical contexts within which they emerged. Existing conceptual contributions and the research inspired by them are reviewed. The few existing studies applying procedural justice notions to organizational contexts are summarized, and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articles to the present issue of this journal are reviewed relative to these efforts. The article closes by discussing the dual benefits of studying procedural justice in organizations: the enhan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justice and the behavior of people in organizations.  相似文献   
139.
类似“性变态”的流氓性犯罪1例场涛,高保林(上海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200063)DIFFERENTIATIONOFVOYEURISMMNDROGUERYBEHAIOR¥TangTao;GaoBaoling(InstituteofFor...  相似文献   
140.
《刑法修正案(七)》第八条将组织未成年人进行盗窃、诈骗、抢夺、敲诈勒索等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文章在罪名、客观行为方面以及此罪与彼罪的区分等问题上作了分析,以期更准确地理解和适用这一条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