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8篇
  免费   32篇
各国政治   8篇
工人农民   28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2篇
法律   209篇
中国共产党   31篇
中国政治   141篇
政治理论   68篇
综合类   28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传者与受者的文化差异产生传播的意义,文化意识也需要在这种差异中构建和保持。在文化质差中,传者需要保持明确的主流文化意识;在文化位差中,传者需要树立一定的精英文化意识;在文化时差中,传者则需要具备较强的大众文化意识。传受双方如果不存在任何文化差异,那么传者的文化意识也可以淡化乃至取消。  相似文献   
42.
本文通过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依据“可获得性”原则搜集到的47所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样本,从13个方面比较了具体内容的异同,对我国目前各地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的整体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说明。研究发现,各地高校在政策制定上都与国家相关规定的基本精神保持了高度一致,相互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高度行政化、高度集权化的特点。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建设已初步形成体系,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仍然存在各个方面的具体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落实聘任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43.
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一种语言,交际是目的,语言是方法,文化是背景。为达到此目的,我们不但要学习语言本身,而且更应该了解以文化为基础的交际形式。本文初步总结了中西方文化在语义、语用中的若干文化差异,以加深学习者对语言本质的理解,避免交际中的文化冲突,以期顺利地完成交际。同时,努力为从事英语教学的工作者提供一些思路,使他们在英语教学实践中选择更好的方法和策略,以适应现代英语教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44.
检测体液中氰含量的荧光光度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报道了应用取代反应检测体液中氰含量的荧光光度法。探讨了检测的具体方法和有关条件对检测的影响。检测了正常人血、尿液和唾液中氰含量,并检测了小鼠氰化物染毒死亡后血中氰含量。研究表明,本法不但可检测体液中致死量的氰化物含量,亦可检测体液中正常氰含量。  相似文献   
45.
国有企业内部各不同职工群体的行为取向具有差异性。工人工作状态的“饱满性”特征高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其原因主要是前者受制度和岗位规章的刚性约束较多 ,而后者的工作弹性化特征较为明显。管理人员工作状态的饱满性则随职务的提高而提高。在以正式方式对待不公正待遇方面 ,工人选择更多的是“找领导”或“依靠企业工会” ,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企业之外寻求解决问题的多于工人。在以非正式方式对待不公正待遇方面 ,选择“忍耐、接受现实”的 ,在各层级人员中均占首位 ,相比之下 ,管理人员善于“找领导恳谈” ,技术人员则惯于“另谋高就”。  相似文献   
46.
This article speaks of a debate in contemporary India: that surrounding the validity of enacting a civil code that applies uniformly to all communities and religions in the state. In certain feminist arguments, such a code is seen as possibly providing a sphere of rights to Indian women that is alternative to the rights – or wrongs – given to them by the plural religious laws, which form the basis of the civil law in India. India, however, is a heterogeneous polity, encompassing a diversity of cultures and religions, some dominant and others forming minorities. Given these differences, some critics see the feminist call for a Uniform Civil Code as an essentialist move that prioritises gender over other agendas and politics. They argue that the site of the ‚universal’ in this feminist move is a liberal site that inherently excludes marginalised Others and benefits the dominant subjects in India. In my article, I contest this critique and question whether the site of the universal and its authorial subject in postcolonial India is, in fact, an exclusionary liberal ruse of power. I draw insights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postcolonial nation-state in India to posit an experience of the state and the universal within it, which is alternative to the Western liberal model.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herefore, not so much to debate the in/validity of a Uniform Civil Code, as to address certain contemporary post-structuralist critiques of the site of the universal in postcolonial India and posit a departure from them, based on perspectives drawn from history.  相似文献   
47.
This is the beginning of an exploration of before as the thesis ‘before’ (temporally) and ‘be-fore’ (spatially) difference. Before denotes the origin and the desired destination. Before (in the double sense of ‘before’ and ‚be-in-the-fore’) opens up a space of pre-difference, of origin and of forgotten memory, as well as a space of desire, objective, illusion of teleology, unity, completion. Applied to the two domains of Human Rights and Sex/Gender, the space of ‘before’ yields two slightly different vistas: in human rights, a premodern, functionally undifferentiated society which had to invent human rights as its safeguards of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In Sex/Gender, ‘before’ brings a self-referential construction: that of ipseity, as the form of identity beyond comparison that does not play with id but with ipsum. Ipseity is inoperable but not useless. It is inoperable because it cannot be observed from anywhere without suffering rupture. It is not useless because it offers a ground for the reconceptualisation of difference, both through awe and desire.  相似文献   
48.
中西方古代法观念在法的本体、法的状况、法的价值、政体形式、治国方略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同的文化选择造成的,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不同文化土壤培养出了不同的法观念。  相似文献   
49.
随着国际间贸易的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跨文化谈判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属于不同文化的不同思维形式、不同沟通方式、不同行为方式的谈判行为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当代日本和美国的交流行为是两种极为不同甚至经常相互抵触的文化传统的产物。这个问题将从谈判过程、思维方式、决策过程等几个方面显露无疑。  相似文献   
50.
德育内容体系在制定过程中必须遵循六个基本原则: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的原则、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则、适合当代师范生思想状况和特点的原则、满足不同层次要求的原则、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和体现与时俱进的原则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