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60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各国政治 | 8篇 |
工人农民 | 43篇 |
世界政治 | 4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17篇 |
法律 | 320篇 |
中国共产党 | 100篇 |
中国政治 | 201篇 |
政治理论 | 74篇 |
综合类 | 49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48篇 |
2013年 | 50篇 |
2012年 | 68篇 |
2011年 | 67篇 |
2010年 | 78篇 |
2009年 | 80篇 |
2008年 | 110篇 |
2007年 | 115篇 |
2006年 | 130篇 |
2005年 | 124篇 |
2004年 | 81篇 |
2003年 | 88篇 |
2002年 | 56篇 |
2001年 | 56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01.
从苏联到俄罗斯法的定义先后经历了三种主要观点的变化 :( 1)法律虚无主义法观点 ,( 2 )维辛斯基法的定义 ,( 3 )俄罗斯法学家理解法的多元化综合性观点。其中维辛斯基法的定义对中国法的定义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变化主要体现了从法的阶级性观点走向法的社会性观点。当代中国不应当过分强调法的阶级性 ,社会性应当成为法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902.
劳动规章制度法律性质之“法律规范说”检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立峰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10(5):21-30
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组织社会化劳动所必需的制度。2007年6月通过的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令人难以判断其对如何认定劳动规章制度法律性质所持的基本立场。我国劳动法学界倾向于将劳动规章制度归结为具有法律规范性质的行为规范,从而契合了"法律规范说"的见解,但是,"法律规范说"存在着逻辑矛盾,不符合我国劳动法制发展和劳动用工实践的现状,而从"契约说"的视角认识劳动规章制度性质应当是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903.
修正后的刑法第65条“但书”规定中“过失犯罪”的表述之后是否存在“的”字,并不会导致“犯罪”与“犯罪分子”的区别;刑法第65条的“但书”对“前罪”和“后罪”均起限制作用,而不是“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的表述对“前罪”和“后罪”均有限制作用,但“过失犯罪除外”的表述仅对“后罪”有限制作用.另外,要正确把握“累犯的本质”和“累犯从重处罚的依据”这两个概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904.
从公正审判权在法律中的地位来看,公正审判权属于宪法性权利。公正审判权作为宪法性权利在许多国家的宪法中已经得到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公正审判权符合宪法权利的几个基本特征:公正审判权是公民所享有的重要的基本权利之一;公正审判权规制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公正审判权具有母体性;公正审判权是其他权利无法替代和不可转让的一项权利。 相似文献
905.
906.
论在我国援用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的性质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前 ,我国理论界对援用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的行为是否为诉还存在颇多争议 ,基于此 ,本文通过对其他国家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的适用程序的比较 ,在立足于我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的基础上 ,分析在我国船舶所有人等援用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的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 ,以期明确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907.
“社会契约论”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契约论"自诞生以来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和近代,它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方法宣布了国家的本质,其方法虽然武断但却是革命的。在当代,"社会契约论"体现为程序理性,即发现正义的方法。"社会契约论"的这种由实质理性向工具理性转换的趋势体现了法律对程序正义的重视。"社会契约论"程序理性的理念是可取的。一国的宪法在形式上往往具有"社会契约"的性质。如果说,我国的宪法还须进一步完善的话,那么强调工具理性的罗尔斯的"社会契约论"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908.
神话语言对宗教情感的培养是由万物有灵的“元语言”决定的。当“元语言”出现“多语”的要求时,其叙述语言向自然崇拜权力话语的接近,一方面造就着自然神故事的丰富性,另一方面自然神的故事也在图腾崇拜的话语中得到消解。对于自然崇拜而言,图腾崇拜具有特殊的意义,图腾崇拜是向自然崇拜过渡的必需语言。要全面地解构自然崇拜内在的语言结构,则必须从解构图腾崇拜入手。 相似文献
909.
周晨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3,5(5):6-9
祖国大陆的环境法学者开始从加害人的民事责任或国家对加害人的民事制裁的角度对环境侵权进行研究,主要着眼点多为无过失责任原则、因果关系推定、举证责任转移、责任方式、救济制度等。但是,对于环境侵权的类型这一前提性问题的探讨,则不够深入全面。本文综合民法、环境法、行政法和国际法的内容,尝试提出“环境侵权的层次性”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