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2篇
  免费   34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459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68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259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在独联体国家中,政治体制不同的国家宪法文本中规定的内容则有很大的区别。对独联体国家中的政治体制不同的几个国家的法院系统在宪法文本规定层面上作一比较研究,通过对各国法院系统的结构、职权,法官的职责、权利、地位以及司法权和其他与司法相关的权利方面等方面进行的比较可发现这些比较研究对我国当今的司法制度有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42.
Pugh  Bryn 《Liverpool Law Review》2004,25(2):159-166
This article considers Sections 29–40 of the Employment Act 2002 in the context of post-War developments in labour relations culminating in the National Industrial Relations Court. It considers the development of Employment Tribunal which rather than being the last resort intended by the legislators, has become the first resort of complainants, often for trivial matters by employees; or by employers taking an extremely broad view of Gross Misconduct by employees. Due to the volume of cases and the shortage of Chairs, cases are constantly delayed and postponed. The article posits that these are the principle reason behind the framing of Sections 29–40 of the Employment Act 2002 which introduced a new Section 9(1)(a) into the Employment Tribunals Act 1995. This has given the Chair of an Employment Tribunal the authority to strike out a weak case at a Pre-Hearing Review that will strike the case out once and for all at this juncture. The aim is to encourage employers to have proper procedures and for employees to follow them.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in fact the reforms will have the opposite effect; that they have introduced another layer of legal complexity which will further increase the number of cases brought before the Employment Tribunal.  相似文献   
43.
扰乱法庭秩序罪是新刑法增设的一个新罪名,为了更进一步地贯彻新刑法的立法精神,本文作者从该罪的立法缘起、概念和特征、罪间界限以及其他应当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具体的研究和探讨,以期对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地处理好这一方面的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4.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之后,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相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受到社会公众广泛热议。以美国法院和我国海事法院体制为分析视角,就如何建立与行政区划相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进行探索,并在制度设计上提出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45.
目前,刑法中的人格问题越来越受到刑法学界的关注。但至今人格刑法论与刑事诉讼法的结合点仅局限于审查起诉阶段的"缓起诉";刑事和解的正当性论证也仅局限于恢复性司法等理论。将人格刑法论与刑事和解结合起来研究的甚少。文章以人格刑法论理念为切入点,将人格引入量刑活动中来论证刑事和解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46.
证人出庭率低、证人作证难已成为困扰我国三大诉讼正常运行乃至影响司法公正的一大顽疾,针对证人出庭作证的改革和完善措施学者们论述颇多,但是,大多偏重于正面促进证人出庭,而较少涉及减少法院出庭需求这个方面.造成证人出庭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我国司法资源紧缺的现状下,减少证人出庭需求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种相对合理的办法.  相似文献   
47.
对于法院角色的认识应该兼具两个方面,即内部规范的形成和法院角色形成的外部条件,在对法院角色的基础性分析和认识的基础上,也要思考法院未来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只有从不同侧面来加以分析,才能对法院在中国法制现代化中的作用有一个较为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48.
法律教育史上的两种典型的课程模式,即大陆法系的“学科中心课程模式”与英美法系的“活动中心课程模式”,大致对应于教育学史上所形成的“学科中心课程论”和“实践中心课程论”。模拟法庭课程的设置,可以借鉴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结合两种传统法律课程模式的优点,科学规划该课程设置的主体、原则和步骤,拟定合理的课程实施方案,争取为中国的法治建设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49.
社会转型、法制化与法院调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法化程度不足,依法审判并不尽如人意。由于社会革命和政权建设破坏了传统的地方自治共同体,经济体制改革又瓦解了单位制,使得依赖于共同体和社会性制裁的民间调解难以恢复历史辉煌。经过几十年法制化的浸染,司法权威获得了社会的基本确认。调解与司法两个元素发生耦合,是法院调解在持续萎靡之后又在新世纪复兴的根本原因。但由于司法政策与程序制度之间出现断裂,法院强调调解出现了自我消解的危险趋势。只有继续加强审判制度建设,理清审判与调解的相互关系,并确定二者各自应有的相位,方是利用调解化解纠纷、满足转型时期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向法治迈进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50.
In an effort to take positive steps toward coping with problems for families and children created by high levels of separation and divorce, ever increasing civil caseloads and the exposure of children to interparental conflict, court‐affiliated educational programs have emerged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parents separating from their spouse or partner or going through a divorce.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creation of such programs and their development, which includes a discussion regarding the numerous states currently mandating parents to attend. It will summarize some of the research which has been conducted as to the efficacy of the programs and will provide the results of our nationwide research for each state's parent education status. There is a discussion of domestic violence issues and sensitivities in the context of parent education programs and possible future directions for mandatory parent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