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5篇
  免费   45篇
各国政治   84篇
工人农民   56篇
世界政治   41篇
外交国际关系   81篇
法律   363篇
中国共产党   187篇
中国政治   500篇
政治理论   170篇
综合类   54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246篇
  2012年   189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71.
布鲁克斯认为宗教信仰、对政府经济运作的怀疑态度、工作和健康的家庭是美国社会个人慈善行为的影响因素。反观中国,在全民慈善时代即将到来之时,慈善的价值理念和制度框架建设亟待跟上。  相似文献   
172.
西方法律形式合理性形成中的数学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学思维对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逻辑体系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影啊,而西方文化逻辑就主要建立在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逻辑体系之上。由于西方的数学是演绎数学,具有形式化的特点,所以,建立在演绎数学基础上的西方文化逻辑便具有注重形式化的特点。西方文化逻辑对西方文化中的所有学科都有影响,法律也不例外。西方的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演绎数学的基础之上,所以,受思维方式影响的西方法律也必然具有形式化的特点,即注重法律形式合理性。由于数学是理性的化身,所以,近现代西方法律理性化的结果使法律得到了数学理性更深的改造。数学思维虽然不是近现代西方法律形式合理性形成的唯一影响因素,但无疑是决定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3.
以渔父为描写对象、抒情意象或抒情形象的渔父词作,自张志和一曲开始,历唐而宋唱和之作尤多,并且以渔父为题材的词作日渐繁盛.这些词或描写渔父的生活及其生活环境,或借渔父来抒发隐逸之思,或借渔父来参禅悟道.若按唐宋词抒情主人公形象分类,渔父词堪与思妇、游子、志士等类词相颉颃,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渔父"系列,所具有的文化意蕴、词史价值值得重视,这对唐宋词抒情形象研究的全面展开将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174.
陈源 《行政与法》2007,(5):32-3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日益扩大,若不改变这种状况,必然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本文从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方面发生的四个重大变化入手,阐述了目前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五个主要原因,进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5.
台湾平埔族群文化变迁及其原因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埔族群在清代被汉文化所融合,其文化变迁速度之快,传统文化消失之彻底为其它台湾少数民族所仅见。文章首先阐述平埔族群文化变迁的过程,然后对平埔族群文化变迁的原因作了分析,并认为平埔族群文化发生变迁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最后文章还对平埔族群文化变迁的实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6.
从文化变迁看女性犯罪的社会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犯罪是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不但给众多家庭造成了悲剧,而且对社会危害程度日趋严重,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面对当前中国社会女性犯罪不断上升和蔓延的态势,对于女性犯罪的原因的探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文化变迁的角度来分析当前中国社会女性犯罪的社会原因,力求突破一些传统的看法,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从而对女性犯罪给出一些社会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77.
The European Union (EU) is considered to be a uniqu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union that integrates most European countrie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ultural aspect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which has been increasingly debated over the course of deepening and widening integration and in the context of the legitimation crisis of the EU. Among the main goals of the EU is to promote certain values, which raise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it has been efficient in (or enabled) reducing cultural value gaps among the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World polity an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theories suggest that cultural values may trickle down in a vertical manner from the institutions of the EU to its member states and candidates. Furthermore, hybridisation theory postulates that values diffuse horizontally through intensified interactions enabled by the EU. These two perspectives imply the possibility of cultural convergence among countries associated with the EU. By contrast, the culture clash thesis assumes that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identity prevent value convergence across countries; growing awareness of such differences may even increase the pre-existing cultural value distances. To test these different scenarios, distances in emancipative and secular values are compared across pairs of countries using combined repeated cross-sectional data from the European Values Study and the World Values Survey gathered between 1992 and 2011. 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 longer a country has been part of the EU, the more closely its values approximate those of the EU founding countries, which in turn are the most homogenous. Initial cultural distance to the founders’ average values appears irrelevant to acquiring membership or candidacy status. However, new member states experienced substantial cultural convergence with old member states after 1992, as did current candidates between 2001 and 2008. Since 1992, nations not participating in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have diverged substantially from EU members, essentially leading to cultural polarisation in Europe. The findings are independent of (changes in) economic disparities and suggest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diffusion a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mechanisms of cultural change. This empirical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literature on European integration, political and sociological theories of globalisation, and cross-cultural theories of societal value change.  相似文献   
178.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由于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方便的地理交通条件,桂林聚集了大批全国各地文化名人及民主进步人士。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统战工作,把抗战爆发前仅七万余人的桂林建设成为一个文化繁荣、民主进步气氛很浓的文化城,创造了辉煌的抗战文化成果。这场声势浩大的文化运动,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为打击日本侵略者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9.
文化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的演变必然引起文化相应的改变。在近代这个中国几千年历史的重要转型期,中国文化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波澜起伏,是任其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衰弱,还是在痛苦中完成蜕变,寻找新的突破口?从中国文化的艰难转型中,今天的人们获得了很多重要启示。昨天的历史引领着今天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0.
文化力是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新着力点,是蓝色经济区发挥引擎作用的关键.蓝色经济区在文化力发展方面既有有利条件也存在不足.在发挥自身文化力优势的基础上,努力凝聚蓝色经济区的核心文化力,建立促进文化力发展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