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9篇
  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11篇
工人农民   19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296篇
中国共产党   22篇
中国政治   77篇
政治理论   31篇
综合类   18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The concept of food sovereignty is regularly conceived as one side of a binary. Thus, scholars frequently juxtapose food sovereignty—as embodied in small‐scale, customary, or peasant agriculture—against large‐scale, industrial, and global modes of food production. The logic of this dichotomy suggests that the realization of food sovereignty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recogni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for plants and seeds. In contrast, we argue that food sovereignty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are not necessarily mutually exclusive concepts. Instead, food sovereignty activists and lawmakers alike are reimagin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to move beyond a focus on exclusive ownership, thus deploying it in novel ways. Our argument draws on extensive fieldwork, based on which we relate the experiences of two case study countries, namely Ecuador and Nepal. We describe how these countries recently embedded rights related to food sovereignty in reformed constitutional frameworks. We also evaluate how these novel constitutional food sovereignty rights shaped the making of other national laws in Ecuador and Nepal, including frameworks whose purpose is to protect plant varieties as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roughout the article, we demonstrate that countries can both promote food sovereignty and protect plant varieties as intellectual property. One way that governments can achieve this goal is to ensure that all relevant laws and policies—including those which relate to intellectual property for plant varieties, seed certific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and access and use of native genetic resources—are tailored to the realities of local food and seed systems.  相似文献   
252.
胡兴东 《时代法学》2011,9(3):71-79
习惯、习惯法与民间法是当今法学界常用的三个不同概念,用来分别指称不同的规范范畴。习惯是法律的重要渊源,不管在来源与形式上,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习惯法作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概念,在人类法律史上的存在却具有特殊的时代性与价值意义。中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固有法与习惯,中原汉人民间各类具有规范性作用的"俗"并不用习惯法来指称,而是用"刑"、"法"、"例"和"俗"等。习惯在法律体系中成为法律的路径有二种:概括性承认习惯在特定条件下成为法律适用时的依据和把习惯作为立法来源,写入正式的法律,上升为成文法。习惯法在法律体系结构中有两种模式:法律与习惯法并存和特定法律适用中习惯成为特定案件与事件的依据而成为习惯法。  相似文献   
253.
法官自由裁量权对于案件的公正审理、实现实质正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冲突法在保持传统冲突法形式正义价值取向的同时,又对其独尊形式正义的偏颇进行了合理的修正,这种情形在立法上表现为既赋予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自由,同时又对其进行合理的限制。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以下简称《法律适用法》)的生效为时间界限,从自由和限制两个方面分别对该法以及该法生效之前我国冲突法中关于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规定进行介绍、分析和评析,指出《法律适用法》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自由更为广泛,对其限制更为合理,体现了我国冲突法在追求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之平衡的道路上又取得一定的进步。文章最后还针对《法律适用法》的缺陷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54.
朱淑娣  周诚 《北方法学》2011,5(5):100-108
国际经济行政法是调整跨国经济行政关系的国际、国内公法规范与原则的总和,换言之,国际经济行政法是政府规制市场的国际协调法。权利平等保护原则与正当程序原则分别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体现了国际经济行政法中的公平正义价值。从法理基础看,这两项原则既是理性精神的反映,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必然要求,以及长期法律实践的结果,它对国际经济行政法领域提出了全新的标准。从实在法角度考察权利平等保护原则与正当程序原则在国际经济行政法领域的具体体现主要有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原则及反补贴制度,WTO对国内程序法的要求及WTO争端解决机制等。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制度,旨在从形式的平等过渡到实质的平等,建立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国际经济法治与宪政规则。  相似文献   
255.
王灏 《北方法学》2011,5(5):118-124
辛亥革命前后,大量法政杂志纷纷问世,全面系统地向国内介绍和传播西方法律学说和法律制度,使西方法律知识在中国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促进了国人法律观念的萌发与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这些法政杂志为西法东渐构筑了舶来渠道与生存土壤,西法东渐为中国修律变法提供了法律仿照、移植的条件,为近代中国法律、法学的萌芽、诞生发挥了启蒙与奠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56.
清代有律、有例而无令,清例沿用明令,数量虽然不大,但揭示了明代令制的去向。这一事件的性质,只有从部门法视角看,才能准确地为其定位;对清例转化明令的基本事实的分析,有助于厘清律令制发展的线索;比较晋唐宋令、元条格与明令、清例的沿袭关系,对中国古代法律部门的初始分化、法典分工及编纂等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57.
卧底侦查人员违法犯罪的免责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卧底侦查在对付恐怖主义、有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卧底侦查人员违法犯罪存在免责的可行性。法律应当对卧底侦查人员违法犯罪界限作出规定,对卧底侦查人员违法犯罪的责任问题应明确,从而进一步保护卧底侦查人员的权利。  相似文献   
258.
法制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法律文明的成长与变革过程,这场意义深远的历史性变革首先肇始于西方。西方法制现代化作为原生的内发型法制现代化,由于它反映了法律文明发展的世界性这一共同规律,因而成为全球法制现代化运动的先导。  相似文献   
259.
一般认为,法域是根据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来划分的,但实际上不同的法得以整合成一个法域,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它们人性假设的相同。作为一个新兴的第四法域,生态法域上的人是“大我”、利他和有限理性的生态人,这就决定了生态法的价值取向与其他法域必然有所不同。生态法域侧重生态安全、种际平等以及各物种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自由。在处理生态法域与其他法域价值冲突时,必须遵循追求人与自然共同利益的原则。  相似文献   
260.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过程是一个由起点、中间环节和终点组成的过程,在价值形态上依次会经过潜价值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最终形成显价值。这个总过程具有三大规律:价值主客体对立统一规律;时间上不同步性和空间上差异性规律;社会历史环境制约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的规律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