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0篇 |
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各国政治 | 11篇 |
工人农民 | 11篇 |
世界政治 | 13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38篇 |
法律 | 169篇 |
中国共产党 | 25篇 |
中国政治 | 86篇 |
政治理论 | 43篇 |
综合类 | 1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31篇 |
2013年 | 57篇 |
2012年 | 40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34篇 |
2009年 | 40篇 |
2008年 | 36篇 |
2007年 | 42篇 |
2006年 | 42篇 |
2005年 | 35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22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51.
乔雁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53-54
职工文化应包括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两方面内容,它涵盖了文化精神和文化行为两个方面,兼具显性与隐性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352.
李晓萍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7,20(2):10-13
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所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他的制度伦理思想也逐渐形成,并对我国的制度建设、道德建设起着推动作用,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53.
沪港台三地文学类畅销书价值取向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取向是指导人行动与判断的信念,它可以隐匿于个体或群体的社会行动,也可以呈现于社会公开的文本之中.价值取向主要包括对人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等四个层面.从沪港台三地文学畅销书所反映的价值取向可以看出,上海侧重于人与人的价值取向的传递,香港着重于人与社会的渲染,而台湾则相对诉求对人自身品质的张扬,三地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涉及甚少.这种价值取向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受三地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体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354.
警务战术是指人民警察指挥员对所属警力在执法中侦查、逮捕违法者的组织与指挥的警察行动。警务战术训练是警察实战一个重要的教育过程,是对警员法律、体能、技能、战术、心理、社会"六合一"的综合训练,使之达到和谐发展,以便提高能力,确保国家安全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355.
权利的客体是权利设立的基础,权利的标的是权利行使的对象,权利的内容是权利主体自由意志的行使方式。权利的客体要结合权利的层次作不同的分析,第一层次的权利客体包括物质客体和观念客体。第二层次的权利是第一层次的权利动起来的结果,第二层次的权利客体原则上是第一层次的权利,但是通过第二层次权利创设出来的新权利种类有例外。第三层次的权利是第二层次的权利动起来的结果,其客体原则上是第二层次的权利,其后依此类推。权利客体和权利标的的区分对于第一层次的权利分类没有意义,但是对第二层次及以后的权利分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56.
地役权概念的体系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罗马法到近现代一些重要的民法典,地役权概念始终保持了明确的内在规定性。地役权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超政治体制和跨时空转换生命力,根本原因在于其内在构造的客观性,即其不仅以需役地和供役地的并存为构造基础,而且直接以需役地而非需役地权人的利益为构造目的。如此独特的构造,使地役权拥有了纯技术性概念的外观,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其“役使他人”的法效果,并进而增强了它的亲和力、便利了它的普适性。这诠释了自罗马法以来的大陆法为何始终强调地役权必须是为了需役地的利益,并决定了地役权不可能具备孵化他种用益物权的“母权”功能。 相似文献
357.
358.
王汝惠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6(6):81-82
高职刑法教材内容体系的构建应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所强调的理论知识传授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职业性和应用技能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359.
360.
徐振华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2,14(2):8-13
我国古代侵权法虽内容较为丰富,但制度规范及理论研究均较为落后。近代的法律家群体以丰富的学养和理论创新的勇气,取西方近代侵权法学说与我国固有实践相结合,创建了我国完整的侵权法理论体系。中国近代侵权法研究之精细,于当代侵权法理论之完善仍不无裨益。近代法律家的理论创新的勇气,更值感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