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7篇
  免费   16篇
各国政治   11篇
工人农民   25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4篇
法律   197篇
中国共产党   173篇
中国政治   287篇
政治理论   54篇
综合类   32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彭忠益  李奇 《桂海论丛》2005,21(2):31-34
政府合法性是政府存在、持续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体现为社会和民众对政府、政治制度及其运行过程所构成的政治体系的自觉服从与认同。面对全球化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挑战,中国政府合法性基础正经历着考验。而新宪政论作为新兴的政治科学理论,对于政府合法性具有较透彻的解释力,并为政府合法性的维系与巩固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即民主选举、有效政府、执政党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32.
先秦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孕育着传统生态文明的精华。先秦儒家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精神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两个部分,这些思想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3.
中国的非传统安全研究已成一门“显学”,且对相关研究、安全现实与安全政策产生了极大影响。中国40年(1978-2017年)的非传统安全研究整体上历经了酝酿与显现、阐释与呼吁、反思与深化、建构与拓展的过程;研究内容丰富且不断出新,逐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类型;与国家决策的关系呈现“被忽视——边缘性——中心圈”的发展轨迹;研究驱动包括学理驱动、技术驱动、事件驱动、政策驱动和环境驱动;形成了涵盖组织机构、学生培养、知识传播、政策咨询和学术网络的制度化研究态势。在学术上具备了学派与学科的自觉,推动了安全思想的“范式转型”与“安全文明”的重塑,在政策上牵引着安全治理实践更加综合化与国际化。然而,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的理论体系还未形成,专业性、科学性、国际性不足,未来非传统安全研究需要在全球安全的研究格局、元问题与分析框架、理论体系与学派自觉、方法论与量化研究、议题深究与国际对话上有新的持续推进。  相似文献   
34.
陈少萍 《学理论》2012,(14):3-4
生态现代化是在20世纪产生的一场绿色变革,是在反省现代化发展基础上提出的对现代工业社会进行的生态的恢复和重建。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步入了现代化浪潮之中,在这期间,中国传统发展理念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出来。而生态现代化注重生态价值的凸显,它体现的是一种使现代化走得更远的发展理念,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国必须转变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实现生态化的转向,走生态型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35.
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从陕西省的治理实践来看,我国农村仍存在生活污染、种植业污染、养殖业污染、工业污染等问题;从总体看,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进展不平衡、长效机制不健全、推进速度有待提升、农民生态环境治理的参与度不高。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职能不足,农民环保意识不强、生产生活习惯改进难,资金投入不足,环境管理体系不健全,宣传力度不够。根据陕西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创新,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是实现农村生态环境善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6.
张云飞 《理论学刊》2012,(4):85-89,128
统筹兼顾,是事物所具有的整体和部分、均衡(平衡)和非均衡(非平衡)的辩证法在发展观上的具体运用和在方法论上的创造性发展,也是我国生态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提升.它不仅具有明确的生态指向,而且具有直接的生态价值.在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将统筹兼顾确立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维,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7.
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关系到我国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成败的系统工程。从法律制度上解决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理论现实根据、核心内容和实现保障,是有效建立和实施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紧迫任务。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现实根据是实现民族地区在缓解贫困中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恢复;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根据是环境建设和保护正外部性的内部化原理。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成可以设计为静态框架结构和动态实现安排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38.
人类面临生态危机已成为共识,而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仍在继续;究其原因,有人主张是“人类中心主义”。然而,形成生态危机的原因错综复杂,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人类中心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生态危机的形成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乃至上层建筑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39.
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新农村建设首先是道德建设。要进行新农村的道德建设,就必须对我国的传统道德进行有效的梳理。国家在对农村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更要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真正实现自然、人和人类社会的共同、健康的发展。加强新农村的道德建设对传承我国延续几千年的道德文明,摒弃落后的、不健康的东西,重构社会主义的新型道德价值观,稳定社会治安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0.
借鉴生态学知识与原理来重新解释审美活动及其一系列关键词是生态美学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生态危机这个时代语境来重释"美"的要点则是解释它与"生态健康"的内在关联,其理论难点是将认识性的、不可感知的"生态健康"内容有机地融合到审美体验之中,从而建构出有别于传统之"美"的"生态健康之美",进而将传统的审美体验转化为生态审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