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07篇 |
免费 | 25篇 |
专业分类
各国政治 | 147篇 |
工人农民 | 97篇 |
世界政治 | 123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367篇 |
法律 | 668篇 |
中国共产党 | 236篇 |
中国政治 | 497篇 |
政治理论 | 320篇 |
综合类 | 87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23篇 |
2020年 | 70篇 |
2019年 | 60篇 |
2018年 | 49篇 |
2017年 | 74篇 |
2016年 | 62篇 |
2015年 | 49篇 |
2014年 | 135篇 |
2013年 | 258篇 |
2012年 | 226篇 |
2011年 | 194篇 |
2010年 | 175篇 |
2009年 | 183篇 |
2008年 | 192篇 |
2007年 | 198篇 |
2006年 | 185篇 |
2005年 | 244篇 |
2004年 | 235篇 |
2003年 | 207篇 |
2002年 | 195篇 |
2001年 | 154篇 |
2000年 | 70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王彩霞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17(4)
加速折旧方法计算模型建立的基本理论依据是:从模糊概念出发,根据平均年限法计算年折旧额的基本计算公式结构,同时结合加速折旧的要求,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在一起,从而建立的一种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93.
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短缺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约束条件。而我国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早于大陆,早在上世纪就出现过类似的现象。文章以刘易斯模型为基础理论,验证台湾经济的刘易斯转折点。研究发现: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为台湾经济的刘易斯转折点。然而,跨越刘易斯转折点后,台湾经济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台湾当局成功采取针对性政策,实现了台湾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升级、技术进步,通过对外投资延长了产品寿命,克服了通货膨胀,通过教育改革提高了人口素质,弥补了台湾劳动力的短缺,使台湾经济成功克服挑战,给祖国大陆经济发展以启示。 相似文献
94.
95.
本文分三个部分,分别阐述公元7世纪前、后以及近代中国云南与印度经济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文章认为西南丝绸之路的形成带来了云南及西南地区与印度间第一个贸易高峰,唐宋以后则表现为文化交流与经贸往来的互动,至近代再次出现以棉纱和生丝为代表的贸易高峰。云南与印度的经贸往来是中印交流史上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96.
直接融资适合于具有较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而众多劳动密集性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性质形成的信息不对称也难以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融资的对象.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局是市场缺陷造成的,政府干预是弥补市场缺陷的主要方式,政府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局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在借助政府-社会中间层-市场三元框架分析政府、与中小企业融资有关的社会中间层和中小企业的定位的基础上,应从经济法的主体角度进行相关的制度设计,探索长效机制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局. 相似文献
97.
张正光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9,9(1):35-37,70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特定阶段而出现的历史性问题。它的存在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相对长期性。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有待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实现。 相似文献
98.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们需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历史潮流 ,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借鉴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积极成果 ,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99.
桁林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2,(1):12-16
加入WTO对我国形成强大冲突的,应该是其中的国民待遇.市场开放也是与国民待遇联系在一起的.而我国从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也是实现国民待遇的过程.从动态上看,我国加入WTO的机遇来自于我们应对挑战的策略.国内国民待遇的实现是实现国际竞争和应对WTO挑战的一个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法律上要有一个改变,增加透明度、稳定性和规范性,特别是经济法在行政解释上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100.
Macarena Ares 《West European politics》2020,43(6):1211-1237
AbstractWhile many studies have identified an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class and economic preferences, we know little about the implications of changes in class location for these preferences. This article assesses how social class and intra-generational class mobility affect economic preferences drawing on longitudinal data from the British Household Panel Survey. In doing so, the article adopts a post-industrial perspective that considers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lass divisions. Even when time-invariant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s are kept constant (through fixed-effects estimation), it is found that both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lass location explain economic preferences. Thus, these estimations suggest that social class moulds preferences, even when accounting for factors that can lead to selection into classes. Moreover, people who change classes hold different economic preferences than their peers in the class of origin, but do not completely assimilate into their class of destination. This implies that growing intra-generational class mobility could undermine the class basis of political conflic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