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17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篇
法律   29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23篇
政治理论   32篇
综合类   4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The dominant paradigm for understanding contemporary Russia holds that Vladimir Putin's tenure in office has been accompanied by a massive influx of former KGB and military personnel – so-called “siloviki” – into positions of power and authority throughout the polity and economy. Claims of extensive elite militarization, however, are largely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only one research program and, moreover, the validity of the estimates produced by that research program is open to question on numerous grounds. In this article, we review existing research on elite militarization in Russia; discuss a series of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issues that need to be resolved if valid and meaningful estimation of military–security representation is to be achieved; introduce new findings; and evaluate the totality of existing evidence regarding whether the Russian state under Putin deserves to be labeled a militocracy. We find that the most straightforward reading of existing data indicates that the percentage of siloviki in the political elite during Putin's first two terms as president was approximately half of that which has been widely reported in both scholarship and the media, and also declined during the Medvedev presidency. In addition, our analysis of a broader cross section of the elite estimates military–security representation during the Putin presidency to have been lower still. Overall, existing data paint a less alarming picture of the depths to which siloviki have penetrated the corridors of power since 2000 than has been commonly portrayed and thereby cast doubt on Russia's status as an “FSB state.” On the other hand, past trends also provide some basis for expecting that the numbers of siloviki will once again rise during Putin's current presidential term.  相似文献   
12.
当代著名作家刘庆邦是一位自我体验型作家,童年的成长经历直接影响他的小说题材的选择和风格的构建。亲情缺失是刘庆邦小说文本中一种典型的情感缺失现象,主要表现为父爱缺失和母爱缺失。因此,只有深入分析这种亲情缺失中父性母性的萌发、亲情缺失少儿的成长困境等,并进而探讨亲情缺失对少儿成长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才能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刘庆邦亲情缺失书写的创作动因。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司法机关在满足群众的司法需求方面还仍存在较大的不足,检察机关诉讼监督的职责履行不到位是产生该情形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作为具体担负诉讼监督工作的检察人员,其诉讼监督意识之缺乏,又是造成检察机关诉讼监督职责履行不到位最主要的原因。应树立"逐案监督"理念,强化检察机关刑事检察、民事行政检察等部门的办案力量,修改现有的诉讼法以完善诉讼监督的规定,改革现有的检察工作考评制度,突出诉讼监督职能的发挥,使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不再弱势。  相似文献   
14.
信任:东北亚区域安全合作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亚安全合作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引起各国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关注。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为东北亚地区各国所认同和接受的安全机制和安全模式。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信任——出发,认为东北亚地区存在着信任缺失与安全困境,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信任建立的各种因素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利益是关系到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农村社会在制度、市场、文化等维度的利益非和谐现象凸现,严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行,这种现象从根本上说是现行的制度安排扭曲了利益驱动机制.在理论上导入利益基本原理,纠正利益驱动作用,建构双重利益驱动、聚合利益驱动、个体利益驱动等良性利益驱动机制,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伴随着扩招浪潮,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自然利于提高全民素质,实行教育公平,但政府硬性推行的结果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处境尴尬,并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走出这种困惑,如何克服大众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借鉴他国大众化教育模式,寻找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路径是我们应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对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是现代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范畴和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规范。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大学生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导致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根源。高校应采取深化德育课教学改革,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营造诚信的校园氛围,建立诚信奖惩与约束监督机制等措施来培育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相似文献   
18.
"十五"计划纲要报告提出了培养"高素质领导人才队伍"的人才战略,要求加速"领导干部人才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领导干部"与"领导人才"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强调对"领导人才"的培养是对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适应了当今世界人才竞争面临的新形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对领导人才需求的客观要求,加速实现"领导干部人才化",需要进一步更新用人观念、改革用人制度、加强全面训练和注重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锻炼.  相似文献   
19.
从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现象谈诚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对诚信重要性的认同度高,但在严峻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中的诚信问题十分突出。诚信观念的树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引导大学生尤其是即将离校的毕业生树立诚信观念,需要学校、家长、学生本人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政府承担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是维护公民生命健康权、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需要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屡屡被媒体曝光,反映出食品安全中政府监管责任的缺失,主要表现为规范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责任缺失,实施监管执法的责任缺失,推进信息公开的责任缺失,进行诚信宣传教育的责任缺失。因此,强化我国食品安全中政府监管责任,必须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强化食品安全执法责任,构建透明公开的食品安全信息体系,不断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