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1篇
  免费   123篇
各国政治   33篇
工人农民   179篇
世界政治   28篇
外交国际关系   57篇
法律   231篇
中国共产党   32篇
中国政治   162篇
政治理论   133篇
综合类   30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杨书群 《桂海论丛》2003,19(6):42-44
就业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 ,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不仅是现实的紧迫问题 ,也是长远的战略问题 ,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为解决转型中的就业问题 ,政府要根据发达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来选择扩大就业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本从宪政架构、人事机构、人事制度三个方面,分析了台湾现行官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府管理企业化、协调各机关关系、完善法制建设等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就业平等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现象说明,目前我国公民的就业平等权保护不足。这种情况不利于维护我国法律的权威,不利于维护稳定的法治秩序,也不符合就业平等权保护的国际化潮流。应当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加强对公民就业平等权的法律保护,为此需要从完善立法、加强执法、司法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将扩大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优先目标;利用政策工具促进就业的增加;实施城镇化战略,为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优势;大力发展小企业,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强化就业服务;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推动社区就业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妇女就业中遭受“隐性歧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妇女在就业中遭受"隐性歧视",已成为阻碍妇女成为先进生产力创造者的社会问题.真正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男女平等观,鼓励妇女从家庭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这是消除就业"隐性歧视"的根本;其次,要致力于提高妇女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使妇女有实力去竞争合适的岗位,这是消除就业"隐性歧视"的关键;最后,要健全保障妇女就业的政策法规,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监督管理措施,使侵犯妇女平等就业权利的行为能够受到严厉惩处,这是消除就业"隐性歧视"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构建中国的就业保障体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提出,依据失业保障自身特点、保障目的、制度演变规律、现实状况和未来挑战等多因素,中国失业保障体系未来发展的目标是建立就业保障体系.从如何保障就业的角度出发,设想未来的就业保障体系由就业预备、就业预告和就业保险三部分组成.就业保障体系的建立需要科学的规划和系统的过程,具体可分为突出就业导向、完善就业制度和整体协调运转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呈逐步加快趋势。从2002年至今,每年拥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大约1亿人。随之而来,中国出现了一个游离于城市边缘的特殊群体———农民工。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因素,农民工权益被损害现象十分突出,此问题应予以足够重视,使这一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解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社会一个严峻的现实,但这并不表明我国培养的大学生已经过剩.其深层原因在于: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同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不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阶段的转变;社会以及高校为大学毕业生求职提供的就业咨询信息服务等就业指导体系尚不健全.化解就业难,从根本上讲,是要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20.
劳动力资源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其变化特点和被利用状况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直接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西劳动力资源比重持续增长,就业增长率显著下降,失业率明显上升。预计2000年~2010年,劳动力供给和就业还将面临就业容量有限、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渠道狭窄、城镇化建设滞后等严峻挑战。2020年后,全省劳动力供需矛盾将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