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1篇 |
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各国政治 | 11篇 |
工人农民 | 23篇 |
世界政治 | 11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24篇 |
法律 | 99篇 |
中国共产党 | 50篇 |
中国政治 | 92篇 |
政治理论 | 48篇 |
综合类 | 14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8篇 |
2013年 | 42篇 |
2012年 | 34篇 |
2011年 | 26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35篇 |
2006年 | 33篇 |
2005年 | 38篇 |
2004年 | 39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喻浩荣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4,(3)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方法论上创造性地以"建设性批判"取代"革命性批判",使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在实践主题上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引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从第一个"善于"到第二个"善于",邓小平科学地认识和妥善地把握了"解构"与"建构"、"对立"与"统一"、"革命"与"保守"三组基本的实践范式与历史命题,从实践批判的功能与内涵转换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172.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之一,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锐利武器,是执政党永葆先进性的有效方法,是夯实执政基础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不竭动力。因而,大兴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3.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的深刻变化,新时期高校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应进行四个方面的创新:加强对思想道德修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力求观念创新;根据大学生成长需求,力求内容创新;注重教育效果,力求手段和方法创新;开创思想道德教育新局面,力求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74.
伦理制度:道德建设的社会保障机制--兼论如何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广荣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2,(5):21-24
伦理制度是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当代中国的伦理制度,需要人们特别是专门从事伦理学研究和精神明建设的人们与时俱进地转换观念,拓宽视野,适时地健全道德建设的执行和评价机制,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应如此,需要党和政府的有关部门与伦理学工作协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5.
在日据时期台湾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期刊为台湾作家提供了发表园地,对台湾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媒体是文学的外围,是文学传播的重要环节,可以将其作为日据时期台湾现代文学的文化背景来解读。在此时期,进步媒体传播民主理念和思想,成为民主启蒙运动的载体。同时也有一些对殖民当局进行协力的文学期刊社团存在。日据时期台湾文学反殖民和追求社会进步的历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媒体角力与媒体抗争史。 相似文献
176.
孙霖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4):61-64
学术思潮的形成与社会思潮的关注兴奋点密切相关,也与外在社会政治运动的不断促进紧密相连.对学术研究热点的考察和清理不仅能够仔细了解不同观点的阐释角度和立场姿态,也能够从中把握社会思潮的流变过程.鲁迅研究处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核心位置不仅仅是鲁迅本人的文学成就使然,更是因为鲁迅研究所提供的精神资源以及从鲁迅研究所衍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7.
彭林祥 《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7,(3)
《新月》杂志上的文学广告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报刊界独树一帜。编辑们以多样的行销策略和高超的写作艺术使其达到了文学性与商业性、趣味性与严肃性的经典结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78.
Over the past two centuries, criticism has assumed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production of truth in many academic contexts. Furthermore, a dominant conception of critique emerged out of disciplinary truth regimes – evident as much in right wing think tanks as in critical theories. This ‘grammar of critique’ requires critics to judge specific contexts against founded criteria. However, in an epistemological ethos beset by obdurate uncertainty, where disciplinarity is increasingly under attack, a judgmental grammar faces intractable challenges. For one thing, intransigent ambiguities defy the silencing required to achieve certainty, or universal agreement, on ‘founded criteria’. This predicament creates a distinctive semantic disquiet and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prize critique loose from its previously privileged grammar. Allegorically referring to Derrida’s images of hospitality, this paper offers a different grammar of critique as an experience of imagined prospects, a promise that rallies against ossified thought systems of the now. This experience is structured through the impossible to the extent that it defies absolute definition, finitely encounters infinite possibilities, involves preconceptions, and opens critics up to promises that never fully arrive. As such, critical experiences invite existential anticipations whose contours, paradoxically, are imagined from within, and yet promise an escape from, local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A version of this paper was presented at Birkbeck, University of London, 24th September, 2004. I would like to thank Peter Fitzpatrick, Claire Valier, Ronnie Lippens, Costas Douzinas and Julia Chryssostalis for their helpful comments. 相似文献
179.
艺术良心:文学创作的"通灵宝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东成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24(1):118-124
艺术良心是创作主体艺术人格的重要体现.古今中外文学创作的实践表明,艺术良心,是一切真正的文学创作的一块须臾不可离开的"通灵宝玉",是一个优秀的创作主体的审美与道义的源泉.所谓艺术良心,就是对生活、对人民、对正义、对艺术的忠诚与热爱,就是以生活为源泉、以人民为上帝、以正义为号令、以艺术为生命的自觉与选择. 相似文献
180.
个体拥有完善的道德人格,是形成良好道德风气的基础,公安院校塑造学生理想道德人格是警察这一职业的内在要求.针对当前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学校应加强引导,全方位营造德育环境,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