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1篇
法律   53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16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6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In an experimental study involving power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the effects of legitimate and illegitimate explanations for power were investigated on measures of affect, stereotyping, and memory. We found that powerless groups reported more positive affect (relative to negative affect) when explanations were provided for their powerlessness, whether these explanations were classified a priori as either legitimate or illegitimate. Members of powerless groups also attributed greater intelligence and responsibility to the outgroup when it was in a position of high power rather than equal power, and these effects on stereotyping were enhanced when explanations for the power differences were provided. Finally, research participants tended to misremember the reasons given for the power differences as more legitimate than they actually were. These results support a system justification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 (Jost and Banaji [1994] Br. J. Soc. Psychol. 33:1–27) in that people seem to imbue placebic explanations with legitimacy, use stereotypes to rationalize power differences, and exhibit biases in memory such that the status quo is increasingly legitimized over time.  相似文献   
112.
解正山 《现代法学》2020,(1):179-193
算法决策正成为经济与社会体系的一部分,一方面,它创造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价值,但另一方面,不公不义的预测或推断会损及个人自主与尊严从而使算法备受质疑。由于算法无法解决自身导致的妨害问题,且算法控制者与数据主体间存在明显的信息或权力不对称,因此,有必要赋予个人一项具体的数据权利——算法“解释权”,以强化其对于己不利的算法决策提出异议的权利,进而促进算法正义、保护个人自主与尊严。不过,利用“解释权”对抗算法妨害虽然必要但并不充分,其在技术上面临可解释性难题,且与商业秘密存在紧张关系。因此,算法决策需要统合规制,需要进一步增强算法决策的社会控制,优化算法应用监管。  相似文献   
113.
司法解释是法律适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应首先保障刑诉法司法解释主体的权威性和合理性 ,才能保证刑诉法的正确贯彻实施。由此 ,笔者从宪法和法理学的角度 ,对现行刑诉法司法解释主体制度逐一进行了评析 ,指出了它存在的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善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4.
熊永明 《政法论丛》2021,(1):126-137
刑法规定越来越细微精巧,罪名种类越来越繁琐复杂,罪状表达越来越详尽具体.但从哲学视角看,过于精细的刑法规定有悖质量相统一理论和辩证认识论理论;从法理学视角看,过于精细的刑法规定违背法的稳定性、法的模糊性和法的精简性理论;从法学实践视角看,过于精细的刑法规定制约刑法适用并且影响对刑法的理解;从刑法方法思维视角看,过于精细...  相似文献   
115.
医疗人工智能是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提高诊疗效果、降低医疗风险,但也存在局限性,无法完全替代医师,不能成为医疗行为主体和医事犯罪主体.医疗人工智能应用给医师履行充分说明告知义务带来了困难,应当合理划定人工智能辅助医疗活动中医师说明告知义务的边界,改革患者获取医疗信息的制度,充分保障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相似文献   
116.
在借鉴判例制度问题上 ,国内法学界持不同的观点。实际上 ,从刑事判例与罪刑法定和司法解释的关系看 ,引进刑事判例制度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罪刑法定原则所带来的不足 ,结合我国刑事司法现状 ,可以建立刑事判例—刑事司法解释—刑法这样一个刑法规范的衍生机制。  相似文献   
117.
吴保宏 《法学论坛》2006,21(5):108-114
判断进入“前店后院”式场所抢劫是否属于“入户抢劫”,应当考查场所内部生活和经营区域是否相对分离和行为时是否属于营业期间;对于模糊期间场所的功能特征原则上应以“过渡期”前的状态为基础加以判断。入户抢劫的“户”不应限于被害人的“户”,即使针对“户”中家庭成员以外的第三人抢劫也属于入户抢劫。入户抢劫包括主观评价因素在内,其内容包括对“入”的意思支配和对“户”的认识意识。  相似文献   
118.
对于藏匿肇事车的行为是否构成“包庇罪”或“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这个问题,笔者认为, “藏匿”不同于“毁灭”、“伪造”,在现有法律的规定下,对藏匿肇事车的行为应定包庇罪, 此举并非一种随意的扩大解释。同时,笔者建议将“隐匿证据”的行为加入到“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罪名中,以完善立法。  相似文献   
119.
在刑法信条学的构架下界定犯罪概念分为实质定义和形式定义两个层次。同时犯罪概念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体系性的;是社会性和法律性的统一;是立法者对刑法价值的中道权衡的结果;是形式性和实质性的统一。对犯罪概念的研究应立足于刑法信条学,结合刑事政策和刑法解释进行体系化的全面思考,借助刑法解释的作用,形成犯罪概念形式定义和实质定义的具体的紧密的联系,不可偏颇。  相似文献   
120.
关于我国夫妻约定财产制新规定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夫妻约定财产制是我国婚姻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新修订的婚姻法对夫妻财产制作了较大的修订和补充,但仍是从宏观方面和制度方面进行了规定,内容还是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主要缺陷体现在对约定的范围、约定的时间、约定是否可以变更或者撤销以及对外效力等问题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