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法律   6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20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再论遏制刑讯逼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刑讯逼供利大弊小"、"刑讯逼供是成功经验,不能完全否定"等糊涂观念,论述了为什么必须遏制刑讯逼供.刑讯逼供之所以屡禁不止,概由于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犯罪它是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实施的犯罪;执法犯法的问题再由执法机关自己去查处,往往很难下得了手;刑讯逼供又是一种几乎无法证明的犯罪,具有自我保护和逃避惩罚的本能,这就使得对刑讯逼供的查禁非常困难.对症下药,探索遏制刑讯逼供的有效对策,作者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22.
刑讯逼供的历史合理性及现实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讯逼供是仍然存在于现代刑事诉讼中的一种屡禁不止的丑恶现象,也是诉讼理论研究上的一大难题。从刑讯逼供的历史入手,对其产生的制度根源和存在条件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对现实缺乏制度条件情况下刑讯逼供仍然存在的原因和条件作出了分析,并从诉讼角度对遏制现代刑讯逼供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23.
我国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均严格禁止刑讯逼供,但在刑事诉讼中刑讯逼供却禁而难止,因刑讯逼供受到查处者为数不多,以致刑法第247条几近虚置。究其原因,一是刑讯逼供合法性的顽固观念妨碍了对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行为的查处;二是对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行为发现不及时;三是对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行为的监督尚有缺位。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转变司法理念,改善检察监督执法环境;其次,建立顺畅、有效的检察监督机制;再次,对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罪的刑事责任进行立法重构。  相似文献   
24.
本文针对我国公安工作中实际存在着的刑讯逼供这一“顽症” ,从客观现状出发 ,深入分析了这一“顽症”久治不愈 ,时而复发的原因 ,并从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 ,从保障人权出发 ,提出了“端正执法思想、转变执法观念”等六条治理刑讯逼供之“顽症”的对策 ,以达到“以人为本 ,规范执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5.
绑架犯罪是一种多发性的危害严重的暴力性犯罪行为,对该种犯罪行为之发生原因、主要特征、危害性以及司法认定予以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把握,并对于绑架犯罪采取最为有效的侦查防范对策,能够使刑法理论对绑架罪的研究更进一步,同时对完善相关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6.
马忠红 《政法学刊》2008,25(6):52-55
有关刑讯逼供的理论研究成果颇丰,学者们从法学、经济学、心理学等视角,探讨了刑讯逼供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策,但实践中刑讯逼供仍屡有发生。可以引用社会学研究视角,对刑讯逼供的研究从关注其行为的“规范”性因素到“价值”性因素研究;从关注其行为的“单个性”到“互动性”的研究;从关注其行为的“违法性”到“攻击性”的研究;从关注侦查人员的“人权保障者”到“角色冲突”的研究;从关注刑讯逼供的“制度化控制”到“非制度化控制”研究。  相似文献   
27.
刑讯逼供是刑事侦查工作中的一个痼疾,它严重损害了公安队伍的形象,损害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刑讯逼供有历史根源,也有现实的原因,应采取多种措施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28.
刑讯逼供理性批判与制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咏梅  赵涛 《政法学刊》2004,21(3):59-61
刑讯逼供的产生具有思想、价值、制度以及实践等方面的原因,刑事诉讼中刑讯逼供行为屡禁不止可造成巨大危害,应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完善刑事侦查讯问的模式设计,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刑讯逼供。  相似文献   
29.
绑架犯罪是一种多发性的危害严重的暴力性犯罪行为,目前我国刑事立法虽然对绑架犯罪有所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发现在具体认定绑架犯罪方面存在着一些疑难的问题,这些问题很有必要予以澄清,以契合于有效防范和打击绑架犯罪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30.
陈兴良 《河北法学》2005,23(3):7-11
本文是一篇判例研究的论文,主要涉及抢劫罪与绑架罪的区分.通过分析杨保营案,说明在拘禁他人以后迫使其交付财物的行为应定抢劫罪;只有向其亲友或者其他相关者勒索财物的行为才构成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的绑架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