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5篇
  免费   76篇
各国政治   48篇
工人农民   37篇
世界政治   79篇
外交国际关系   36篇
法律   1500篇
中国共产党   59篇
中国政治   249篇
政治理论   197篇
综合类   76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301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55篇
  2008年   221篇
  2007年   278篇
  2006年   191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1.
While ‘evidence‐based’ or ‘rationalist’ approaches to criminal policy may appeal to technocrats, bureaucrats and a number of academics, they often fail to compete successfully with the affective approaches to law and order policies which resonate with the public and which appear to meet deep‐seated psychological needs. They also often fail to recognise that ‘policy’ and ‘politics’ are related concepts and that debates about criminal justice are played out in broader arenas than the academy, the bureau or the agency. To be successful, penal reform must take account of the emotions people feel in the face of wrongdoing. Further, successful reform must take into account changes in public ‘mood’ or emotions over time and be sensitive to different political and social culture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criminal justice policies are more likely to be adopted if, in addition to the gathering and presentation of evidence, they recognise and deal with the roles of emotions, symbols, faith, belief and religion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It also recognises that evidence alone is unlikely to be the major determinant of policy outcomes and that the creation and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policy also requires extensive engagement and evidence‐based dialogue with interested and affected parties. This necessitates a different kind of modelling for evidence‐based policy processes.  相似文献   
812.
胡锦涛同志的社会公平正义思想不是从观念到观念,而是基于现实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有着明确的现实路径。促进发展、建设和创新制度、树立公正理念、营造社会环境、改善党的领导是胡锦涛同志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813.
讼师是清代社会中非常活跃的群体,而在司法审判的各个阶段中,州县官员通过具体的事例总结经验,使禁制讼师不仅仅是律例的规定,也是鲜活而有效的方法与规律,并随着讼师手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清代的州县官员禁制讼师思想的原因除对正统思想的认同与遵行外,也是为自身政治利益的考虑。  相似文献   
81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司法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制度创新,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机关对自身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自我创新,是检察机关为实现对自侦案件的外部监控所设置的监督机制,完全符合党的十六大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精神,是实现“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又一具体措施,彰显了检察机关追求公平正义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815.
自1998年中国实行住房货币化改革以来,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有很大的改善。但近几年,由于城市房价的持续上涨,住房供给的结构性失调以及住房不公平等问题日渐凸显,使住房货币化政策本身成为公秉关注的焦点。住房政策的价值导向是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增长远是兼顾住房公正,是我们必须深刻反思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16.
黄豹 《北方法学》2009,3(6):100-105
客观性原则肇始于19世纪中后期的德国,要求检察机关全面地收集能够认识案件真相的所有证据,而不仅仅局限于认定被告人有罪的证据。但这种对客观性的界定显然与马列主义哲学的客观性不同。对案件事实客观性的追求,不仅仅是公诉权的要求,也是侦查权、审判权乃至辩护权的要求。过于强调和要求公诉人对证明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证据的关注,显然是封建有罪推定思想的遗毒。对公诉权而言,追诉性才是公诉权的本质属性,依照法律规定程序和条件代表国家进行追诉活动才是公诉权的正确定位。  相似文献   
817.
程序正义之维度——基于中国刑事司法语境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决定了该国的“也许正在发生的问题”。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着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社会控制模式的失效、犯罪率高和社会公众安全感下降的严峻现实。在我国刑事司法语境下,程序正义的维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程序的内在价值是程序正义的应然维度;秩序的安定性是程序正义的现实维度;尊重人的尊严是程序正义的实质维度;诉讼效率是程序正义的效益维度。  相似文献   
818.
Progress in the natural sciences has depended upon the collection and use of carefully controlled observational data. By contrast, ethicists have failed to agree upon a role for observational data in their enterprise. Although factors embedded in the human condition obscure the role of observational data in ethical theory, barriers to the use of such data in ethics may be superable. Observation may not provide definitive answers to most ethical or metaethical questions. However observation of carefully constructed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may provide the basis for cumulative progress in some branches of ethics.  相似文献   
819.
论公诉变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宗智 《现代法学》2004,26(6):31-36
公诉变更制度的设置,影响审判的公正、效率以及被告人合法权益的实现,但目前的刑事诉讼对此只有司法解释而无诉讼法规范。修改刑事诉讼法,应当设置这种规范。我国公诉变更权由检察机关享有,公诉的追加与内容的变更不得妨碍诉讼的正常进行与诉讼效率,同时应当保障被告人的辩护权,还应作出适当的审理时限规定。撤回起诉不得妨碍被告人获得公正审判的权利,并应明确撤回起诉具有不起诉的效力。  相似文献   
820.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理想目标,更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核心价值理念。而公平正义的实质是利益问题,因此,建立公正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路径依赖。为此,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城市化步伐;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公正的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