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3篇
  免费   76篇
各国政治   48篇
工人农民   37篇
世界政治   79篇
外交国际关系   36篇
法律   1498篇
中国共产党   59篇
中国政治   249篇
政治理论   197篇
综合类   76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301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55篇
  2008年   221篇
  2007年   278篇
  2006年   191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4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而我国目前"金字塔"型的社会阶层结构;不合理的社会流动模式;社会整合的乏力却制约着公平正义的实现。因此应以完善制度为根本,协调利益为关键,加强监督为保障来实现公平正义,构建良性运行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42.
国有资产立法问题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国有资产数额巨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国有资产立法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重要环节,我国国有资产立法要综合考虑立法名称、立法目的和立法地位的问题,应当遵循效益、公平、权义责相统一的原则,要明确产权关系,重点处理好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和监督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843.
现实中,存在不少因行政机关抽象行政不作为侵害相对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抽象行政行为不作为在本质上是行政机关放弃或者懈怠履行自身的职权,进而侵害相对人权益。我国行政诉讼法也需要借鉴西方国家对抽象行政不作为司法审查的实践,区分抽象行政不作为的不同情形,确立对抽象行政不作为司法审查的原则,通过确认违法、拒绝适用、责令作为和确立指导性案例等方式,促使行政机关积极施政。  相似文献   
844.
我国刑事司法政策正趋于成熟和完善,“宽严相济”政策的适用是大势所趋。审查逮捕是司法程序中最重要的一个程序,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重要环节。在审查逮捕环节是否正确适用宽严相济政策是既能严厉打击犯罪又能切实保障人权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基层检察院适用该政策的数据分析,说明该政策适用的实际效果,并提出该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845.
相比较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关于人身自由权的规定,我国审前羁押的现状存在诸多问题,被羁押人的各项权利保护不足。应结合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及我国国情,完善我国的审前羁押制度。  相似文献   
846.
死刑复核权收回最高人民法院是司法公正和人权保障的必然要求,辩护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诉讼权利,如何保障死刑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是刑事诉讼理论和实务的重要课题。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保护的立法缺失无法真正实现其实质有效辩护。文章在诠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义涵及其法理基础的前提下,分析了我国死刑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保障的现状和立法缺失,提出了改革死刑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保护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47.
田晓萍 《行政与法》2007,(5):104-106
2006年6月,赖昌星遣返再次遇阻,此案折射出我国引渡外逃经济罪犯存在三大主要法律障碍:引渡条约的缺位;死刑问题;司法公正问题。有鉴于此,我国应采取相应的法律对策:扩展与外国的双边引渡条约关系;废除经济犯罪适用死刑;加强司法改革,树立司法公正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848.
研究公法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多角度的研讨,笔者认为自由、平等、正义、民主、秩序、效率,乃是公法的共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849.
For almost two decades restorative justice practices have demonstrated positive impacts on crime victim satisfaction when compared to court and other adversarial processes. Although restorative justice practice has by no means addressed the myriad needs of the majority of crime victims, researchers and policy makers have puzzled about how to interpret these generally positive findings. We suggest that remaining difficulties in 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findings are due largely to (1) the lack of clear standards for gauging the integrity, or “restorativeness,” of interventions and (2) the failure to articulate logical mechanisms (i.e., intervention theories) that connect practices to immediate and intermediate outcomes, and these outcomes to long term changes in the well-being of victims, offenders, and communities. This article focuses primarily on the first problem, defining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in restorative practices aimed at having an impact on crime victims. Using qualitative data from a national case study, a principle-based approach to evaluation with 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 theory and both input and outcome measures in future research is proposed and briefly illustrated.  相似文献   
850.
司法公正是审判工作的灵魂和生命,是司法工作的永恒主题,是司法机关和司法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更是当前社会各界热切关注,又常常使司法机关和司法工作者备受指责的热门话题。文章以司法公正为理论基调,对我国司法公正的现状进行了客观的评述,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对改革与完善我国现行司法体制,提出了理论构想,以期实现我国的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