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8篇
  免费   76篇
各国政治   47篇
工人农民   376篇
世界政治   2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9篇
法律   216篇
中国共产党   40篇
中国政治   170篇
政治理论   58篇
综合类   42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促进更多女县长诞生的制度安排在实践操作中遇到了"失败",其中原因之一在于女性当选的交易成本,如选举前的宣传和动员成本、决策中的信息成本、制度执行过程中的执行和监督成本以及其他随机成本等大大多于男性,从而增加了其当选的困难。因此,要想促进更多女性当选,就必须让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增加配套制度的供给、建立"整体政府"来降低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32.
守贞是一种社会建构,在父权制传统中,身体与性、与女性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女性在现代仍然选择守贞,仅仅关注其被他者(如社会规范)通过话语实践构建成主体即守贞被建构是不够的,还应该关注女性主体的自我选择,从关怀伦理学角度分析,女性的道德选择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33.
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队伍伴随着党的产生而产生、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又一次震惊了世界,这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条件和特点直接相关。中国共产党坚持从国情出发,组建了一支来自工人、农民和先进知识分子的干部队伍;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队伍在极其艰苦复杂的斗争环境中锻炼成长,形成了一个来自人民、植根于中国大地的领袖群体;实现了知识分子干部工农化,工农干部知识化;人民军队成为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的重要来源和依托,是一支战斗队,又是一支工作队。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走向。  相似文献   
34.
朱聪林 《学理论》2012,(15):281-282
从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开始,我国经济的发展就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今,经历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逐步发展和走向完善,伴随着这些发展的还有我国企事业单位的改革。改革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单位思想灵魂的工会组织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单位和职工沟通的桥梁,更是维护单位稳定的最大保障,所以,如何在新形势下确立好工会工作的发展方向值得探究。本文针对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立足根本,不断完善工会基本职能;发挥好工会的监督功能,重视活动的民主性;提高工会组织能力的建设及创新是增强工会工作源泉的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35.
依据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数据库对我国国企工人道德素质从道德意识、道德常识、道德行为三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国企工人道德素质整体水平较高,但在道德意识上存在倒置和不平衡等差异现象。(2)国企工人道德素质结构性差异不均衡,学历和工龄对其作用以直接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36.
文章在对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女大学生的科学素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目标、教育、培养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37.
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的全面实施开创了职工教育的新模式,为职工终身学习创造了条件,得到了企业和职工的广泛欢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作为一名授课教师,要对开展素质教育工程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员的交流。要根据考核要求,结合学员实际水平,确定授课重点。并注意结合成人学习特点,改变教学模式,引导学员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强化学员自主学习意识。  相似文献   
38.
情感性、民主平等性、多样性是良好师幼人际关系的重要特点.为了形成良好的师幼人际关系,教师应形成有关幼儿的准确印象;加强与幼儿的沟通与理解;综合运用各种交往手段.  相似文献   
39.
The paper presents preliminary finding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organization and collective mobilization of two groups of precarious workers in the city of Buenos Aires. Contrary to research that looks at trade unions’ institutional strategies for organizing precarious workers and at workers’ responses to these, the article starts with a bottom-up approach centred on workers’ self-activity. This helps to show empirically how a complex net of structur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which includes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he labour process, the institutional and legal framework and the socio-political context, creates material circumstances that generate processes of workers’ association. This approach is rooted in long-standing theoretical debates about the structuring of workers’ collective interests and action and helps to ground debates on the perspectives of precarious workers’ organization within the context of currently and locally existing capitalist relations rather than in more abstracted trade unions’ strategies and responses.  相似文献   
40.
Chao Chen 《Labor History》2016,57(5):671-694
This work focuses on the Third Line workers, who were secretly located in the remote mountain areas and fully untapped in the studies of Chinese labor politics. In this study, I show that the Third Line workers mainly originate from three different groups: the transferred workers, the returned educated youths, and the demobilized soldiers. These three origins served as different labels signif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each group had in common. In the workers’ quotidian interactions, these labels were meaningfully and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workers’ occupational opportunities in the factory and shape their mutual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 one another. As a result, the high degree of isolation gradually shaped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Third Line workers toward a model of ‘labeled clanization.’ In the light of this unique social structure, I further argue that the widely accepted organizational dependency of Chinese urban danwei system needs to be reconsid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