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0篇
  免费   20篇
各国政治   39篇
工人农民   21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65篇
法律   333篇
中国共产党   115篇
中国政治   209篇
政治理论   66篇
综合类   74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中国共产党执政与民主党派参政的实质,是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建设和政府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不同作用,共同推进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民主集中制紧密结合,在履行各自职能基础上合作共事,是我国执政与参政关系不同于西方的显著特点.要准确把握二者同一性、差异性和联系性原则.  相似文献   
192.
俄罗斯2002年3月开始实施的远东纲要为我国发展同远东地区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前提条件。纲要实施两年以来,远东各联邦主体纷纷制定发展战略和采取措施,加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并在大力发展对外关系时,把发展同中国东北边境地区经贸合作列为优先发展方向。这促使该地区与中国北方省份的区域合作出现飞速发展的可喜局面。  相似文献   
193.
王荣珍 《政法学刊》2004,21(3):44-46
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创新是民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其目标是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由于我国公司法制定的特定历史背景,公司法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法律障碍。我国公司法应适应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立足于公司是市场经济主体对公司治理结构制度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4.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把世界发展的先进理论与我国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的重要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现的纲领,是发展的主旨、主题和主线。准确理解和把握什么是以人为本,为什么要以人为本,怎样实现以人为本,对于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端正发展方向,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发展成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5.
1978年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受到严重冲击,关于合作医疗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出现激烈争论,与此同时,对于如何改善和推进合作医疗的实证性研究开始逐渐兴起。  相似文献   
196.
王桃 《东南亚研究》2006,(3):83-86,96
基于中越之地域与历史关系,中国学者对两国之关系虽然缺乏热情,但一直有所注意。随着近年学界对中外关系史的重视,相关研究成果也有较大的增加,然而至今尚没有总结性的文章。本文试图对过去百年来中国学者在中越关系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希望对推进此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能否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直接关系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要一心一意谋发展.  相似文献   
198.
以民营经济内涵分析为起点,在对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历程反思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在经济增长,新增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变革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9.
素质教育是一种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不是简单地对“应式教育”的否定,而是一种新的教育体制的构建。面向大众,人人都要受到教育,培养个性、激发潜能,让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培养时代需要人才。  相似文献   
200.
A major source of oppression in industrial and post-industrial society is the restrictive and highly authoritarian nature of the workplace. One response is to democratize the workplace by increas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workers in making decisions and in choosing and evaluating managers as well as sharing in the ownership of the firm. These are not new ideas, and there are many examples of organizations pursuing various forms of democratic practices. However, a major objection is that such participation would compromise economic and other types of organizational productivity.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mpirical support for that argument over a wide range of types of organizations in which workers participate in important decisions affecting their welfare. The overall results of this survey across many different forms of work organization suggest that the evidence supports the opposite conclusion, that worker participation increases productivity, particularly when workers share the benefits of higher productivity. The challenge is to ascertain ways of spreading these practices more wid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