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91篇
  免费   744篇
各国政治   458篇
工人农民   759篇
世界政治   154篇
外交国际关系   826篇
法律   10384篇
中国共产党   2091篇
中国政治   5175篇
政治理论   1568篇
综合类   1332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200篇
  2021年   319篇
  2020年   530篇
  2019年   206篇
  2018年   218篇
  2017年   206篇
  2016年   301篇
  2015年   397篇
  2014年   1687篇
  2013年   1778篇
  2012年   2148篇
  2011年   2285篇
  2010年   2170篇
  2009年   2288篇
  2008年   2696篇
  2007年   2819篇
  2006年   3025篇
  2005年   2806篇
  2004年   2753篇
  2003年   2040篇
  2002年   1722篇
  2001年   1225篇
  2000年   643篇
  1999年   14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81.
ABSTRACT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e efficacy of the Scharff technique for gathering human intelligence,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this efficacy might vary among different samples of practitioners. In this training study we examined a sample of military officers (n?=?37). Half was trained in the Scharff technique and compared against officers receiving no Scharff training. All officers received the same case file describing two sources holding information about a terrorist attack. University students (n?=?74) took the role of the semi-cooperative sources. Scharff-trained officers adhered to the training as they (1) aimed to establish the ‘knowing-it-all’ illusion, (2) posed claims as a means of eliciting information, and (3) asked fewer explicit questions. The ‘untrained’ officers asked many explicit questions, questione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provided information, pressured the source, and displayed disappointment with the source's contribution. Scharff-trained officers were perceived as less eager to gather information and left their sources with the impression of having provided comparatively less new information, but collected a similar amount of new information as their untrained colleagues. The present paper both replicates and advances previous work in the field, and marks the Scharff technique as a promising technique for gathering human intelligence.  相似文献   
982.
我国《物权法》没有明确规定空域所有权,但是应当解释为承认了空域所有权的存在。现行法律没有认可空域使用权的物权属性,只能认为空域使用权是行政许可利益。但行政许可机制的运行与效率价值旨趣相悖,其产生的产权不确定性不利于空域高效利用。市场机制和私权制度的引入是改革的重要方向。国家所有权具有私权属性,空域所有权也不例外,而空域使用权是空域所有权基于权能分离产生的权利,只能具有私权属性。这种定性在价值上也具有合理性,这主要是基于市场机制对空域利用效率的保障作用以及私权属性对市场机制顺畅运作的支撑地位。在私权体系中,将空域使用权规定为物权最为妥当。  相似文献   
983.
乡村振兴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完善农地"三权分置"制度为契机,以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以"活业、活人、活村"为路径。土地制度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制度,三权分置是搞活乡村经济的制度设计,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民获取城市权利的障碍,土地"二元制度"是导致乡村失去发展权的根源,农村"宅基地制度"是制约农民发展权的瓶颈。乡村振兴制度建设的基本路径是: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规划安排,为乡村振兴用地提供制度支撑,为乡村振兴资金提供政府投入保障,为乡村振兴社会稳定提供安全秩序。  相似文献   
984.
敦煌吐鲁番借贷契约中的"公私债负停征,此物不在停限"、"后有恩赦,不在免限"等抵赦条款,是民间社会对抗国家赦免私债的契约表现.始于北魏时期的国家对私债的赦免,针对的是"偿利过本,翻改券契"等民间高利贷行为;唐、五代及南宋、元初赦令,延续了这个传统.这一赦免初衷,也波及到无息借贷,致使抵赦条款也出现在无息借贷契约中,反映了民间防御意识的加强.契约中的抵赦条款的反复出现与国家免除民间债负赦令的频繁发布,反映了民间高利贷与国家控制的长时间博弈.明清时,国家不再以赦令形式免除私债,契约中的抵赦条款也随即消失.  相似文献   
985.
西北干旱地区农村集蓄雨水的所有权困境及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干旱地区缺乏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降水资源不丰富并且年分布不均,所以把有限的降水集蓄起来加以有效利用就成为解决当地农民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实践中通过集蓄利用雨水已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实中已经出现了集蓄雨水的买卖问题,尽快明确这部分水的所有权性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对集蓄雨水所有权主体归属及集蓄雨水工程的所有权主体界定等一系列问题在学术界和法律实务中却较少关注,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影响甚至阻碍西部干旱地区农村集蓄雨水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86.
交通安全管理部门为履行好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必须将义务融会在道路通行条件安全隐患信息反馈、非交通性活动交通安全影响评价、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设施优化、道路通行信息透明化四个制度之中,通过良好的运转机制,让履行义务成为一种日常的工作行为和规范化的工作过程,进而才能从优化道路通行条件这一层面提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质量。  相似文献   
987.
目前在我国,偷越国(边)境活动愈来愈猖獗,不仅严重破坏了我国的出入境管理秩序,而且危及到了我国社会治安的稳定。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偷渡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低下,容易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的影响,法律观念比较淡漠。公安司法机关应从消除偷越国(边)境犯罪的诱因入手,加强出入境检查和对边防口岸的管控力度,加强国际协作,加大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988.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探求和实践着行刑社会化理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行刑社会化较发达的国家相比尚存在差距。因此,应当在刑法人道性、谦抑性等价值理念的指引下,准确把握我国行刑社会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并有效地予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989.
大陆架划界一直是海洋法中一个复杂的法律问题。各国的国家行为以及国际法院的司法实践证明,公平原则是适用于大陆架划界的国际习惯法规则。在大陆架划界中适用公平原则,只有考虑一切相关情况,才能得到公平的划界结果。  相似文献   
990.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民事庭审方式改革中引入了举证责任原则,庭审的对抗性由此得以增强,证据的重要地位也逐渐凸现,这就要求加强当事人收集证据的程序保障。但我国关于当事人收集证据的程序保障的法律规定是严重缺失的,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诉讼程序效用的发挥,也阻碍了我国诉讼制度的改革进程。因此应通过加快程序保障措施的法律化,构建独立的审前准备程序,扩大律师的调查取证权,设立书证、视听资料、物证提出命令制度及庭外证人证言收集制度等措施加强当事人收集证据的程序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