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8篇
  免费   15篇
各国政治   12篇
工人农民   52篇
世界政治   15篇
外交国际关系   34篇
法律   267篇
中国共产党   44篇
中国政治   178篇
政治理论   72篇
综合类   35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272.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政府危机管理意识、能力、水平问题直接关系到振兴事业的成败。2005年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101厂)新苯胺装置发生连续爆炸的事故,不仅使东北国有企业的危机管理能力、意识、责任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更引发了政府危机管理的论争。“哈尔滨停水事件”是集这次爆炸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政府危机管理问题、社会舆论问题于一身的典型事例,“哈尔滨停水事件”透视着东北老工业地区潜在的危机隐患,暴露出了政府危机管理机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对强化东北振兴中的政府危机管理意识、提高危机管理能力、完善危机管理体制的途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73.
274.
275.
目前高校贫困生所出现的群体性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贫困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业进步,也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整体效果。文章认为应对贫困生进行有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建立疏导机制、激励机制,通过进行心理调适等方式,鼓励贫困生超越自我,帮助贫困生战胜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276.
对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稳定的主力军,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责无旁贷。但是,群体性事件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其性质、表现形式、社会危害性都不尽相同,需要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就公安机关的职责权限而言,重点是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事性。  相似文献   
277.
农村群体性事件与社会和谐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群体性事件是由三农问题引发的诸多人民内部矛盾激化而成的农民群体抗争表现形式,是社会转型期农民群体利益表达和权利诉求非常化的自力救济方式。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转型期农村人民内部矛盾,通过政策调整、制度安排和法治保障等途径,保障农民群体的合法权益,是有效预防农村群体性事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由之路。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突发性、群体性、过激性和破坏性,必然对整个社会秩序产生消极影响。一旦处置失当,必将演变为社会治理危机。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将其纳入公共危机管理系统,认真防范,依法处置。  相似文献   
278.
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不同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具有一定的群体效应。在某种程度上或者在某个范围之中反映了一些群众的共同愿望,共同利益。这一群体极容易在心理上形成一致,反应在语言、情感行为之中。剖析这一群体的心理症结,是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79.
学校场域为弱势群体的生存关注及人关怀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学校场域所呈现的关系网络、意义空间、中介形塑以及资本的争夺、惯习的潜沉等诸多特征,将更淋漓尽致地呈现“此时此地”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被遗忘、被贬损、被误读和被过度解释的经过与历程,并可能发对教育实践的更多反思。  相似文献   
280.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ffect of two variables—relationship and grouping—on the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which are unearned, or adventitious. Strangers and acquaintances made decisions about the distribution of an adventitious resource either as individual decision makers or as members of a small group. Results indicate that acquaintances were more likely to share the resource than were strangers, and that group members were more likely to share than were individual allocators. Equality received the highest overall rating as a norm for distributing the adventitious resource. At the same time, subjects expected allocators to keep the resource instead of applying an equality distribution nor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