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8篇
  免费   18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11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3篇
法律   224篇
中国共产党   41篇
中国政治   72篇
政治理论   53篇
综合类   17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91.
占有是民法和刑法中的重要概念。刑法占有源自民法占有概念体系,但刑法学界往往强调其特殊性,忽视其同质性。在我国占有辅助人对物之占有,在民法或刑法中都不被认可。由于我国刑法规定的职务侵占罪具有特殊性,这使得占有辅助人的行为认定变得模糊不清。对等关系人的占有是简单的共同占有,共有人之一擅自处分占有物,构成侵占罪,而非盗窃罪。被委托的封缄物中内容物属于委托人单独占有,没有受托人占有或共同占有之余地。  相似文献   
592.
高科技与新的教育革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行教育是工业化的一部分,贯彻的是工业明的基本原则,高度的标准化、专业化、集中化和同步化,这在许多方面违背人才成长的规律。高科技的发展和推广必然会引起新的教育革命,对劳动的素质提高了新的要求,并提出了崭新的教学手段,逐步使群体教育转化为个性教育,使刚性教育转化为柔性教育,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  相似文献   
593.
共和主义公民观强调积极参与政治,公利优先于私利;自由主义公民观以个人主义为基本出发点,坚持个人利益至上。共和主义公民观和自由主义公民观表明,个人权利和社会、国家利益同等重要,应在二者共生与张力中寻求平衡以实现社会和谐。当前,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时应着重突出“以人为本”,在维护个人利益中实现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94.
公共利益的法律意义,是关系到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划分的宪政问题。以公法与私法之区分理论为分析框架,是实现公共利益含义具体化的重要进路。在公法、私法两个法域中,公共利益分别体现为:价值定位上的内在根据与外部界线,规范模式上的命令性规范与禁止性规范,法律后果上的法律制裁与行为无效。  相似文献   
595.
杨度从宪政的高度看待大清新刑律,使得晚清刑法典论争从法理与礼教的问题之争转向国家与家族的主义之争。在时代的语境中,“个人”通过“国民”这一概念而被国家所吸纳,国家主义乃是看不见独立人格的国民主义。杨度以进化论的观点,将家族视为国家之敌,但对破坏家族是否就能培养出合格的新国民,缺乏充分的论证。他的主义之争加剧了新旧两派的裂痕,使得共识难以达成。  相似文献   
596.
Discourse about the impact of art has been prominent in academic and arts industry discourse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Contention in the discourse has led to the call for new research frameworks that place the experience of the individual as central to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art. The authors present the background of this discourse and outline narrative inquiry as a research method that elicits individual experiences. The authors present the findings of a narrative inquiry and establish that the way individuals experience art and its impact is far broader in scope than previous research sugge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