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5篇
法律   49篇
中国共产党   31篇
中国政治   51篇
政治理论   21篇
综合类   6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生态文明融入政治建设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就其实践层面而言,可在政治建设的基础、制度与价值三个层次分别设计具体融入机制,即基础融入——重构政治建设生态环境,制度融入——实现政治制度体系建设和制度执行的生态化,价值融入——实现政治建设价值理念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52.
章首先根据计量经济学原理,建立了二元线性计量经济模型,利用1983年-199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外商直接投资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然后,章较为详细的分析了这种积极影响的产生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53.
外国法制史学科是一门研究世界上各种类型并具有代表性的法律制度及其法律体系的学科。其确立不足百年,20世纪30年代由苏联建立,在我国经历了60年发展变迁。但作为其研究对象和基础的外国法制史学,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历史渊源却十分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腊和罗马。  相似文献   
54.
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大体经历了四次生产关系变革,分别是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承包制的确立与完善。通过历史回顾和整体考察,有助于我们总结、发现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客观规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科学推进农村生产关系变革。  相似文献   
55.
道德进步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社会的政治使命,同时也是道德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在我国社会转型阶段,现代社会生活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对和谐社会建设和道德进步提出了全新要求。道德的进步,必须为构建和谐社会创立伦理规范。道德冲突的消解和转化,必然为社会和谐奠定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56.
谢冬慧 《法律科学》2008,36(1):11-17
在世界历史上,美国民族曾创造了法制的辉煌,这种成就与美国的民族性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是由众多种族和国籍的移民构成的民族大家庭,经过这一“民族大熔炉“的反复冶炼,最后凝聚成美利坚民族所共有的性格特征——崇尚独立自主,勇于开拓进取,保持乐观自信和注重求实创新。正由于美国民族具有取得成功的信心、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奋发图强的精神,才书写了美国社会经济繁荣、法制创新的辉煌历史。  相似文献   
57.
论创新     
创新就是指人在其所存在的既有条件下进行的符合客观发展规律,推动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开创性和创造性的劳动及其价值的实现。创新实现的条件是: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文化知识、社会经验的积累;技术、实验手段的先进。创新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8.
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走上政治舞台,走到舞台中央,并长期担任主角、领衔主演,不是偶然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政党的唯一标准。中国共产党90年光辉实践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救中国、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功实现奠定今日中国的三次重大历史转折,就是中国共产党90年光辉实践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59.
中国法律翻译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翻译,是对法律思想观念、法律语言文化、法律规范和法律文本的跨法系交流行为和跨语系交际行为。研究整理中国法律翻译的发展脉络,发掘其对整个中国近现代和当代社会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提出今后法律翻译在研究中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相似文献   
60.
Zimbabwe's recent travails have challenged the concept of progress as it is popularly conceived, as they have forced social scientists to revisit many of the verities of nationalist history and the initial euphoria of Zimbabwean ‘liberation’. Critics of ‘fast-track’ land reform and patriotism, however, have been as simplistic as the regime's academic praise singers, and often simply turn celebratory scholarship upside down. Historically rooted and specifically applied concepts of primitive accumulation can assis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Zimbabwe's coercive networks of accumulation and their more recent manifestations, but they do not solve the problems of how to lessen violence and deepen democracy in the short ter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