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3篇
  免费   79篇
各国政治   33篇
工人农民   52篇
世界政治   20篇
外交国际关系   61篇
法律   553篇
中国共产党   72篇
中国政治   341篇
政治理论   217篇
综合类   7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42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介绍了一种基于计算机数据库平台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简称LIMS)为平台的毒品检测工作的质量保证体系,将毒品检测工作的一般流程和LIMS的基本功能结合,制作建立在LIMS体系架构下的每个流程的交互界面和监控程序.实现了毒品实验室的样品管理、样品状态监控、数据的录入和采集、样品分析、工作流程管理、报告的审核和发布等信息管理功能.通过在毒品检测实验室建立LIMS,充分辅助了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工作,有效减少了管理工作量,使实验室工作更高效、准确和规范.  相似文献   
272.
赵运锋 《北方法学》2014,8(5):60-69
刑法教义学与刑事政策之间不仅是宏观的关系构造,还有微观的勾连论证,尤其是后者,在风险社会背景下具有更加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刑法刑事政策化是我国刑法教义学的发展方向,为了推动刑法教义学与刑事政策从相互隔离到相互融通,就需要在刑法理论上为政策要素进入刑事教义学构建合适路径。在消弭刑法教义学与刑事政策学李斯特鸿沟的过程中,以刑制罪司法逻辑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73.
张建文  高悦 《河北法学》2020,38(1):43-56
大数据时代,匿名化规范既是个人信息保护中风险预防的手段,也是我国数据经济发展中数字流通的法律基础,但匿名化的法律标准在我国法律中还有待明确。欧盟已通过《一般数据保护条例》提出明确的匿名化标准,但该条例基于流程设置的标准适用于欧盟境内尚可,适用于我国或显得过于严苛,有碍数字经济的发展。我国个人信息匿名化法律标准与规则的重塑应当考虑环境、再识别风险,建议进行功能性匿名化。将比例原则应用到我国匿名化法律标准和规则的重塑之中,并将其引入到评估匿名信息接收者的风险等级,有助于降低个人信息被再识别的风险亦有利于匿名化的法律标准制定和规则构建。  相似文献   
274.
公安科技信息化建设是公安机关在信息时代推动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实现公安工作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公安科技信息化建设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公安部门应统筹协调、综合处理形成上下对接融合、左右协同配合以及内外信息共享的关系,以便于在公安工作转型升级阶段,为公安科技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多动力。  相似文献   
275.
对比司法信息化建设整体迅猛发展,刑事诉讼信息的共建共享明显滞后,公检法机关的信息化建设呈现信息孤岛现象。这造成司法资源的大量浪费,成为阻碍司法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性难题。刑事诉讼信息互联互通协议是指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办案机关就办案信息共享和传递问题达成共识。这种协议可以有效地打破刑事办案机关之间的数据壁垒,是推进刑事诉讼共建共享的现实路径。协议需要充分应对信息共建共享可能给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架构、卷宗移送模式、控辩平等关系、司法责任带来的负面效应,协调技术理性和司法规律的关系。同时,刑事诉讼信息共建共享在运行中需处理好以下具体问题:建议将政法委作为协议主责机关,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进一步推动卷宗电子化;实行涉案财物统一管理;妥善解决信息保密问题。  相似文献   
276.
跨公检法的“办案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从提出以来,不同模式先后在实际运行并各有利弊。从应然价值定位角度评析现有模式,并就平台建设主体、客体范围、运行规则方面展望其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刑事案件办理的关键节点均将嵌入平台,建议进行讯问同步录音像等制度“平台留痕化”相关改革,为侦查终结前讯问合法性核查等制度构建提供便利。侦查讯问行为将受到更严格的过程性监督与合法性考验,提出若干机制和具体措施应对公安侦查讯问新挑战。  相似文献   
277.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团体、个人都可能获取他人信息,而当代互联网的特性——海量的数据信息、快捷的计算速度以及巨大的储存空间使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尤为重要。国内外关于删除权的相关法律文本和司法实践已经有较多讨论展开,而从大国博弈、消费者选择和厂商行为三个视角对2019年电子商务法中有关删除权的合理性和前沿性做进一步探讨后,可开启另一认知路径。以法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原理进行论证分析后发现,我国需要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以确立删除权,而鉴于立法成本和紧迫性,可暂通过完善司法的方式,实现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目的。  相似文献   
278.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社会迅速发展,促进多元主体信息交流和资讯共享,给个人信息保护带来挑战。作为数字社会公民身份的基本表征,个人信息权既是数字公民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防范和控制数字权力异化的重要工具。实现数字社会个人信息权保护的价值追求,国家立法机关应秉持作为宪法价值核心的人格尊严进行立法,明晰个人信息权的规范内涵与保护机制;行政机关应遵循权力法定原则,严格基于法律保留、公共利益和比例原则处理和使用个人信息,并建立专门的个人信息权保护的监管机构;司法机关应通过法律适用和司法解释对被侵犯的个人信息权提供及时司法救济,填补法律漏洞,实现数字社会个人信息权保护的制度正义目标。  相似文献   
279.
Recently, digital forensic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as it is used by investigation agencies, corporate, and private sector. To supplement the limitations of evidence capacity and be recognized in court, it is essential to establish an environment that ensures the integrity of the entire process ranging from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to submitting digital evidence to court. In this study, common elements were extracted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ISO/IEC 17025, 27001 standards and Interpol and Council of Europe (CoE) guidelines to derive the necessary components for building a digital forensic laboratory. Subsequently, based on 21 digital forensic experts in the field, Delphi survey and verifications were conducted in three rounds. As a result, 40 components from seven areas were derived.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peration, management, and authentication of a digital forensics laboratory suitable for the domestic environment, with added credibility through collection of the opinions of 21 experts in the field of digital forensics in Korea. This study can be referred to in establishing digital forensic laboratories in national, public, and private digital forensic organizations as well as for employing as competency measurement criteria in courts to evaluat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analysis results.  相似文献   
280.
The Internet has already changed people's lives considerably and is likely to drastically change forensic research. We developed a web‐based test to reveal concealed auto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Initial studies identified a number of conditions that affect diagnostic efficiency. By combining these moderator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full potential of the online ID‐check. Participants (n = 101) tried to hide their identity and claimed a false identity in a reaction time‐based Concealed Information Test. Half of the participants were presented with personal details (e.g., first name, last name, birthday), whereas the others only saw irrelevant details. Results showed that participants′ true identity could be detected with high accuracy (AUC = 0.98; overall accuracy: 86–94%). Online memory detection can reliably and validly detect whether someone is hiding their true identity. This suggests that online memory detection might become a valuable tool for forensic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