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5篇
  免费   72篇
各国政治   30篇
工人农民   39篇
世界政治   25篇
外交国际关系   61篇
法律   758篇
中国共产党   61篇
中国政治   434篇
政治理论   213篇
综合类   9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176篇
  2013年   214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83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44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Much of corporate and business information is today created and stored in electronic format. Emails, software source codes, word processed documents, metadata, spreadsheets and other forms of electronically stored information (ESI) are easier than paper documents to manage, store, search and transfer. This has led to overwhelming volumes of ESI being produced and potentially discoverable in commercial litigation than is the case with paper documents. With the explosion of ESI, the law on discovery must stay abreast with new technology. Electronic discovery (e-discovery) is an evolving field giving rise to unique challenge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Singapore has responded to these challenges through updated rules of discovery and recent court decisions. These latest significant developments reflect consistent efforts to keep pace with modern technology and global trends on e-discovery in commercial litigation.  相似文献   
292.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value of the traditional privacy protection measure “notice and consent” in the mobile context. It analyses the weakness of this approach in the mobile context through a user survey and subsequent analysis. This paper will demonstrate, in the context of mobile commerce, the simple ‘notice and consent’ measure may not be a very useful measure to enhance control; moreover, shifting the burden of privacy protection to data subjects' self-control may not be sufficient for meaningful privacy protection in the era of Big Data. Given this reality, some new solutions, such as providing meaningful alternatives, use of more effective privacy protection software, and better design of warnings and nudges ar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293.
介绍了一种基于计算机数据库平台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简称LIMS)为平台的毒品检测工作的质量保证体系,将毒品检测工作的一般流程和LIMS的基本功能结合,制作建立在LIMS体系架构下的每个流程的交互界面和监控程序.实现了毒品实验室的样品管理、样品状态监控、数据的录入和采集、样品分析、工作流程管理、报告的审核和发布等信息管理功能.通过在毒品检测实验室建立LIMS,充分辅助了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工作,有效减少了管理工作量,使实验室工作更高效、准确和规范.  相似文献   
294.
张建文  高悦 《河北法学》2020,38(1):43-56
大数据时代,匿名化规范既是个人信息保护中风险预防的手段,也是我国数据经济发展中数字流通的法律基础,但匿名化的法律标准在我国法律中还有待明确。欧盟已通过《一般数据保护条例》提出明确的匿名化标准,但该条例基于流程设置的标准适用于欧盟境内尚可,适用于我国或显得过于严苛,有碍数字经济的发展。我国个人信息匿名化法律标准与规则的重塑应当考虑环境、再识别风险,建议进行功能性匿名化。将比例原则应用到我国匿名化法律标准和规则的重塑之中,并将其引入到评估匿名信息接收者的风险等级,有助于降低个人信息被再识别的风险亦有利于匿名化的法律标准制定和规则构建。  相似文献   
295.
公安科技信息化建设是公安机关在信息时代推动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实现公安工作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公安科技信息化建设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公安部门应统筹协调、综合处理形成上下对接融合、左右协同配合以及内外信息共享的关系,以便于在公安工作转型升级阶段,为公安科技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多动力。  相似文献   
296.
对比司法信息化建设整体迅猛发展,刑事诉讼信息的共建共享明显滞后,公检法机关的信息化建设呈现信息孤岛现象。这造成司法资源的大量浪费,成为阻碍司法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性难题。刑事诉讼信息互联互通协议是指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办案机关就办案信息共享和传递问题达成共识。这种协议可以有效地打破刑事办案机关之间的数据壁垒,是推进刑事诉讼共建共享的现实路径。协议需要充分应对信息共建共享可能给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架构、卷宗移送模式、控辩平等关系、司法责任带来的负面效应,协调技术理性和司法规律的关系。同时,刑事诉讼信息共建共享在运行中需处理好以下具体问题:建议将政法委作为协议主责机关,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进一步推动卷宗电子化;实行涉案财物统一管理;妥善解决信息保密问题。  相似文献   
297.
跨公检法的“办案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从提出以来,不同模式先后在实际运行并各有利弊。从应然价值定位角度评析现有模式,并就平台建设主体、客体范围、运行规则方面展望其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刑事案件办理的关键节点均将嵌入平台,建议进行讯问同步录音像等制度“平台留痕化”相关改革,为侦查终结前讯问合法性核查等制度构建提供便利。侦查讯问行为将受到更严格的过程性监督与合法性考验,提出若干机制和具体措施应对公安侦查讯问新挑战。  相似文献   
298.
尽管绩效评估在我国各级政府中逐渐成为日常性管理制度,但无论实践界还是理论界都还在利用西方20多年前的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通过客观德尔菲法对 Web-of-Science 数据库中2003-2014年间的317篇政府绩效评估文献进行“硬聚类”,发现国外近十年政府绩效评估的新规律在于:努力对政府的具体部门进行“体检”式绩效评估,诊断每项具体工作的实际绩效状况;利用“体检结果”促进政府问责进程;对政府绩效“病症”寻找“致病”诱因,试图将高绩效政府当作带动整个社会发展的“政策杠杆”来推动国家走出发展低迷;在大数据时代中将信息当作提升政府绩效的“非物质文化”因素,同时认为信息本身就意味着绩效。  相似文献   
299.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团体、个人都可能获取他人信息,而当代互联网的特性——海量的数据信息、快捷的计算速度以及巨大的储存空间使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尤为重要。国内外关于删除权的相关法律文本和司法实践已经有较多讨论展开,而从大国博弈、消费者选择和厂商行为三个视角对2019年电子商务法中有关删除权的合理性和前沿性做进一步探讨后,可开启另一认知路径。以法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原理进行论证分析后发现,我国需要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以确立删除权,而鉴于立法成本和紧迫性,可暂通过完善司法的方式,实现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目的。  相似文献   
300.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社会迅速发展,促进多元主体信息交流和资讯共享,给个人信息保护带来挑战。作为数字社会公民身份的基本表征,个人信息权既是数字公民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防范和控制数字权力异化的重要工具。实现数字社会个人信息权保护的价值追求,国家立法机关应秉持作为宪法价值核心的人格尊严进行立法,明晰个人信息权的规范内涵与保护机制;行政机关应遵循权力法定原则,严格基于法律保留、公共利益和比例原则处理和使用个人信息,并建立专门的个人信息权保护的监管机构;司法机关应通过法律适用和司法解释对被侵犯的个人信息权提供及时司法救济,填补法律漏洞,实现数字社会个人信息权保护的制度正义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