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4篇
  免费   11篇
各国政治   10篇
工人农民   14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7篇
法律   115篇
中国共产党   108篇
中国政治   174篇
政治理论   39篇
综合类   25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在给世界带来利益的同时越来越具有一定的政治行为,跨国公司控制国家经济,参与国家政治,影响国家文化,对主权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主权提出了挑战。面对国际大环境中日益激烈的竞争,各国联系越来越密切,跨国公司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而向国家经济主权提出挑战,使得无论是东道国经济主权,还是母国经济主权都面临严峻的挑战。挑战有利有弊,跨国公司与民族国家要趋利避害,达成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关系,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2.
公安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在公安院校校园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积淀形成的文化氛围,是公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和灵魂,是公安院校重要的教育资源。公安院校要认真寻求开展好具有公安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公安一线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93.
在社会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的最重要的资源.为此,应采取多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重视和加强创新型领导人才的培养,使他们有信心、有能力搏击在时代的前列,为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94.
大学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文章立足于创新型农业人才的培养,基于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将实践育人的理念融入创新型农业人才培养,在文化建设、基地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做的探索和实践来剖析实践育人工作的问题和经验,并结合国内高校的实践经验积累,从实践育人基地的建设、实践活动运行方式、实践育人的内容形式、实践育人项目设置以及实践育人的考核评估几个方面提出提升实践育人的对策及成效,以更好地服务创新型农业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95.
政治发展和民主转型是政党制度化研究的主流范式。两种范式及其研究路径都无视政党制度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变迁中的意义。国家治理视角下的政党制度化研究,旨在寻求政党研究在比较政治学中的"回归"。变革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制制度化过程表明:政党制度化是解释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变迁动力、路径和走向的关键变量。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体制的法制化、组织和价值基础的双重理性化和政策治理网络的优化,实现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渐进性的变迁。  相似文献   
96.
袁金辉 《思想战线》2001,27(6):13-16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是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方略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相似文献   
97.
以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详细考察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市民社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物质利益是其行动原则 ,物质生活关系总和是其内在规定。马克思以市民社会入手来确立唯物史观的理论起点。市民社会是现代历史进程的一个必不可逾越的问题 ,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8.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人民当家作主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以保证人民确实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99.
民事行政公诉基本原则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民事行政公诉在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独有作用,在我国建立民事行政公诉制度已被提上议事日程,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行政公诉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公益原则、国家干预原则、最终救济原则、客观义务原则、公益优先兼顾私益原则。  相似文献   
100.
20世纪20~30年代是全国农民离村的重要时段.江苏省的农民离村兼具普遍性和典型性,表现出规模大、主动性强以及流向以城市非农产业为主的特点.这对近代乡村的发展造成了多元影响:资金与技术的回流反哺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乡村精英和精壮劳力的流失又造成了农村发展的空心化;在物质和社会影响的基础上,农民离村的冲击波已经触及到根深蒂固的传统乡土观念,促使农民在价值观念、宗族意识及思维模式等方面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