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52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27篇
政治理论   16篇
综合类   4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针对文学终结论的提出,论述电子图象时代文学的独立品格:文学与影视艺术居于不同的层面,因欣赏主体的不同,文学有独自的生存空间.在反映物象上,文学虽然没有影视艺术那样直观,但文学有独特的手段--审美意象,可以赋予客观物象以丰富的人文蕴涵.  相似文献   
102.
在符号全球化的时代,符号具有三个维度的特征:符号建构主体的多样性;符号超越民族、国家;符号以经济、文化为指向。以此为背景,中国青年的社会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其特征表现为价值观的全球化、价值观的经济文化指向以及价值观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03.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询问证人的条款并不足以构成真正的交叉询问制度,该制度在我国的建立还面临着一些配套制度的阻力,如证人出庭制度、证据开示制度、律师辩护制度以及独立裁判制度等等。我们应当从关注交叉询问规则本身,转移到交叉询问制度的中国问题上来,从理论和实践的断裂处出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4.
我国缺席判决制度的程序缺陷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缺席判决制度在开庭审理前、开庭审理中和判决后的阶段等不同的程序环节中都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了缺席判决制度本身功能的有效发挥。为此,在揭示缺席判决制度的程序缺陷的基础上,设想出相应的完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构建不答辩判决制度、一方辩论主义模式的缺席判决制度以及建立缺席判决的合理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05.
伴随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如何利用重大案事件现场勘查结果发掘要素关联关系及关键物证关联的外源信息,对现场勘查的调度指挥和定罪量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作者在对国内外现场勘查技术的新进成果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以案事件要素关联机理为基准,现场要素可视化技术为核心,开展现场要素数据关联研判及可视化技术分类研究。本文从总体框架、功能模块、关联模式和方案设计等方面,介绍了现场勘验数据可视化展示与目标关联分析研判平台构建内容,并对研发出的案事件数据可视化研判平台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6.
黄金兰  周赟 《法律科学》2008,26(2):13-19
在一般的观念中,判决书所具有的意义不外是还当事人一个公正。然而,思想史上的几种典型理论却清晰地表明判决书具有比这丰富得多的价值面向:除了对当事人可能具有的诸多价值外,它对法官、对法律、对社会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特别是,当我们面对现时中国司法改革的困境再去思考“判决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时,我们会发现判决书可能是解决司法改革困境的一把钥匙。它在当下中国还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7.
为有效打击腐败犯罪,《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确立了刑事缺席判决制度。国外刑事缺席判决制度立法为建立我国该项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文章从适用的案件范围、诉讼程序、代理、辩护及救济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刑事缺席判决制度之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108.
行政变更判决可以有效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是诉讼经济原则的要求,司法变更权本质上就是一种司法权。美国、英国、德国、台湾地区、法国和荷兰的立法与实践为完善我国的变更判决提供了经验。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4条规定的变更判决具有适用范围特殊性、适用条件单一性、适用方式选择性的特点。法院对“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不应判决变更,而应撤销或确认违法。完善我国的变更判决应重新界定其适用范围,并充分发挥撤销重作判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9.
先进企业文化是构建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必要条件.劳动关系矛盾与冲突最深层的文化根源在于企业价值观与职工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工会组织抓企业文化建设是维护职工权益的重要途径,应以此为基点,通过开展职工文化活动,将职工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有机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10.
Abstract

The different cognitive beliefs about offending exhibited by offenders are discussed. The question addressed in this paper concerns the extent to which beliefs and social knowledge about offending differentiate between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types of offending (drug abuse, theft, sexual and violent). Two hundred and ninety adult male prisoners in four Taiwanese prisons provided self-reported criminal histories. From these a crime index indicative of the proportion of offences of each type (or specialism in offending) was calculated for each offender. Offenders legitimize their own offending while they tend to regard the offences of others negatively. In this way,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may reinforce an offender's specific pattern of criminal acts while also insulating them from pressures towards other criminal activities. Evidence is presented that offenders' social knowledge development is consolidated around crime the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