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篇
  免费   20篇
工人农民   9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208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26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17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刑事诉讼中,案件进入审判程序后,法院可能发现对被告人应适用的罪名和刑罚与检察院的起诉判断有所出入,此时法院可否变更起诉罪名及刑罚,适用另一罪名和相应刑罚?台湾刑诉法采行变更起诉法条制度,承认法院有权变更起诉所引之法条,但须于案件事实同一性之前提下始得为之,并应践行一整套法定的"变更起诉法条程序"。大陆地区刑诉法上对此并无明确规定,相关司法解释仅肯定法官变更起诉罪名权,但并无任何启动条件与实施程序之限制,相关理论研究亦存在不足,应借鉴台湾立法及理论之研究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2.
法律疑罪是指不同解释主体对同一刑事法律条文的含义作出了有争议的理解。法律疑罪的本质在于不同解释者个体的价值判断存在差别。为了克服法律疑罪,必须促使不同解释者在个体价值判断上的趋同。同时,当价值判断出现一定差异时,还应该存在一种说服机制,以便缩小价值判断之间的差异。法律论证对说服目的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它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法律论证的程序;二是法律论证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193.
在劳动争议案件中,劳动者收集、保存证据的能力明显不足。基层人民法院在审查与判断时,必须考虑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坚持司法能动性理念,发挥审判权的能动性,认真审查证据属性,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如此劳动争议案件裁判才能达到“两个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4.
行政合同在我国已被广泛运用,但行政合同的诉讼问题却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行政合同案件应该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之中。对行政合同案件的审理和判决应该考虑行政合同的行政性和契约性。  相似文献   
195.
以近五年来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服务商标侵权案件的裁判文书为样本,对我国实践中服务商标侵权案件的行为类型、行为人的主观过错形式、服务商标侵权行为的社会危害状况和规范治理效果等进行考察,由此揭示,当前我国以民事处罚为主、行政处罚为辅的规范治理模式不足以遏制和防范此类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服务商标侵权行为,应该明确刑法规范作为后盾法实现对服务商标权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96.
归责原则所要解决的,乃是依据何种事实状态确定责任的归属问题,归责原则是违约责任,乃至合同法的核心制度。从责任的本质入手,归责的判断标准应符合最起码的伦理道德底线,并能体现合同自由和矫正正义。因此,有必要从民法与合同法的关系出发,反思我国合同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197.
媒体作为我国刑事裁判权外部监督的重要载体,对司法运行的监督发展尤为迅速。媒体为了对刑事裁判权进行有效监督而夸张发布一些新闻报道却适得其反。媒体的肆意报道破坏了刑事裁判权的独立性,由此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媒体监督刑事裁判,有利于提高刑事诉讼的透明度、有利于刑事司法权的独立以及有利于抑制刑事司法权的滥用来防止司法腐败,最终达到保障人权的目的。通过对英、美、德媒体监督与刑事裁判权之关系的域外考察,提出媒体应当加强自身机制监督,同时法官和公众各自加强自身监督机制的构建,进而达到媒体与刑事裁判权协调。  相似文献   
198.
崔玲玲 《河北法学》2012,(4):154-159
民事诉讼程序本身的特征于第三人利益而言变成了缺陷,审判程序的相对性和封闭性以及执行程序中审查的形式性成为损害第三人利益的先天性缺陷。民事诉讼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第三人参加之诉、第三人撤销之诉和第三人异议之诉的设置,实现了第三人利益保护的系统化。  相似文献   
199.
李晓明  彭文华 《现代法学》2013,35(1):109-124
犯罪论的事实判断是对外界客观行为的实然认识,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观事实的应然判断,两者应当是协调统一的。行为入罪具有客观规律性。犯罪论的事实判断包括客观事实判断与主观事实判断,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恒定性与可变性。犯罪论的价值评价包括客观价值评价、主观价值评价和混合价值评价。行为入罪在价值评价上需要遵循目的有效性、手段有效性、司法有效性、效益均衡性和后果均衡性原则。大陆法系国家的犯罪论体系缺乏实质的混合价值评价要素;我国平面的犯罪论体系缺乏形式的混合价值评价要素。重构论不可行的理由是:作为其哲理根据的事实与价值二元论早已崩溃,作为其立论基础的德日阶层犯罪论体系在评判次序上并非先事实后价值。  相似文献   
200.
目的探讨图形异同判别ERP范式对鉴别伪装认知损害的法医学价值。方法 40例健康志愿者在合作和伪装认知损害两种情境下,进行二项必选数字记忆测验(BFDMT)及图形异同判别ERP范式检测,对照组为20例合作的三级脑外伤者。结果三组被试完成相同、无关、相似图形刺激后引出的ERP波均包括N1、P2、N2、P3和N3五个成分,三组样本组间的N2、P3和N3的潜伏期和波幅均存在差异。其中,伪装组相同图形的N3潜伏期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明显短于外伤组(P<0.01);伪装组无关图形的N3潜伏期较正常组延长,但短于外伤组,波幅较正常组降低(P<0.05);伪装组相似图形的N3潜伏期较正常组和外伤组缩短(P<0.01),波幅较正常组降低(P<0.01)。以N3潜伏期为指标进行判别分析,探查伪装认知损害的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76.9%、命中率为79.2%。结论图形异同判别范式可引出稳定的特征性ERP成分,其中N3的波幅和潜伏期有显著的组间差异,对判断伪装认知损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