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7篇
中国政治   10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一切工作都应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来开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高校的中心工作应体现育人为本的理念。除了开展传统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外,许多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校园环境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它是学校的第四种育人方式。也就是说,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对教书、管理和服务育人工作的开展和实施也能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2.
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7类证据,其划分要素有二:一是证据材料发挥证明作用的方式;二是证据材料产生的时间。仅仅认为刑事诉讼法是按照证据材料的表现形式来分类的观点是片面的,这也导致了实务中困境不断。厘清证据种类的划分标准,才能准确定位刑事证据材料的类属,进而正确适用相应的证据规则,使其发挥应有的证明功能,实现案件的公正。  相似文献   
23.
我国仲裁制度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随着我国《仲裁法》、《劳动法》、《公务员法》的颁布和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的发布,在我国呈现出民商仲裁、劳动仲裁与人事仲裁三大仲裁制度并存的局面。三大仲裁制度都有其法律的支撑并自成体系。相对而言,民商仲裁制度比劳动仲裁制度和人事仲裁制度较为成熟,劳动仲裁制度需要重新设计仲裁程序,人事仲裁制度则应该并轨到劳动仲裁制度之中。  相似文献   
24.
在刑法学中,类型化思维本来是必要的。但是,轻视乃至无视概念式思维容易形成过度类型化思维。刑法学中的过度类型化思维模糊事物的质的区别或事物的界限,而倡导以“量”的过渡来认定事物的类型。刑法学中的过度类型化思维在容易助长过度司法能动主义之中而有着破坏罪刑法定原则和危及刑事法治和整个法治之险。因此,在刑法学中,过度类型化思维需要概念式思维予以节制,以达成概念式思维和类型化思维的并重,从而更好地助益于刑事法治和整个法治。  相似文献   
25.
刑罚制定个别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罚制定个别化 ,是指在刑罚制定中根据刑罚目的考虑犯罪及犯罪人的个别情况。刑罚制定个别化对刑法立法、司法具有重要价值 ,因而应倡导刑罚制定的个别化。  相似文献   
26.
宪法实施的私法化,是通过将民法上的公序良俗具体化,使宪法权利包含的法律的基础价值准则作为公序良俗原则的重要成分,进而将私人之间侵害宪法权利的法律行为视为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从而对法律行为的效力判断产生影响。由于公序良俗条款含义的包容性以及宪法与民法的关系尤其是宪法权利的特点,决定了公序良俗条款发挥宪法实施的私法化的桥梁和媒介的作用,是宪法权利及价值纳入私法领域不可或缺的具体路径。我国宪法第51条和民法通则第58条之间的共同性,使宪法权利私法化不仅具有宪法上的依据而且具有实行的条件。  相似文献   
27.
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新教材编入了大量的诗歌,学生对诗歌的意蕴欣赏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实践和摸索,形成了自己对高中古诗词独特的教学模式,即教学的六个步骤--释标题、知人论世、分类别、赏意象、品意境和评技巧.  相似文献   
28.
近些年法律类高职院校发展迅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实用型法律人才,大大推动了我国法制建设进程,繁荣了教育事业。但培养目标不清晰、生源整体素质的下降、教师结构和教法的不合理、学院软硬件建设的不到位等一系列因素较严重制约了法律类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29.
行政协议的法律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背景下出现的行政协议是行政主体之间为实现合作,而在特定事项上互为意思表示一致达成合意的一种双方或多方行政行为。行政协议作为契约的一种,对签约主体而言,属于对等性行政契约,对行政相对人而言,属于抽象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30.
法条竞合在我国刑事立法中普遍存在,其理论比较复杂。法条竞合的概念与种类以及法条竞合的适用原则等问题,目前在我国刑法理论界尚无统一定论。对法条竞合的概念与种类,适用原则,如确定特别法问题、补充适用原则问题等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司法实践中准确选择适用法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