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5篇
  免费   236篇
各国政治   26篇
工人农民   661篇
世界政治   28篇
外交国际关系   85篇
法律   754篇
中国共产党   43篇
中国政治   177篇
政治理论   84篇
综合类   54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221篇
  2006年   172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71.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战略意义。本研究运用修正的“渐进—多源流理论”分析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研究发现:劳动教育的不良指标、负面的政策反馈、焦点问题和事件构成问题源流;执政理念和价值选择、民意表达构成了政治源流;领导核心的推动作用、专家学者的政策建议、地方探索和经验、网络媒体的助推形成政策源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讲话打开了政策之窗。研究认为,在有限理性视野中,新时代劳动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一个渐进调适的过程,中国语境下本土化因素对各源流产生重要影响,各源流渐进性明显,要关注网络对各源流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强化政策执行、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72.
科学的劳动观和劳动教育思想,是列宁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对列宁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路径进行了分析和梳理。研究认为,列宁的劳动教育思想深刻揭示了劳动对人的成长的决定性作用,阐明了苏维埃政权下劳动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战略地位,并通过实践的大力推动,在全社会逐渐形成了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为培养一代共产主义青年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向。列宁劳动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体现在:首先,劳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战略任务;其次,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关键在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再次,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最后,劳动教育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73.
平台用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具有劳动法讨论意义的是组织型平台,包括基于劳动合同的模式和非基于劳动合同的模式,后者是法律关系定性争论的对象。此种非基于劳动合同的平台用工模式不同于常规劳动关系,在劳动过程中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平台控制与劳务提供者自主,不符合现有从属性标准,不成立劳动关系,在现行法中属于民事非典型合同中的混合合同。此种平台用工在当前"从属性劳动—独立性劳动"构成的"劳动二分法"框架下不能实现有效调整,给予劳务提供者的权益保障不足。问题的成因在于劳务提供者的学理定位是"类雇员",此种平台用工的本质是承揽合同社会化,属于"劳动二分法"下的制度空白地带。因此,应根据此种平台用工中劳务提供者的社会保护必要性,构建介于民法与劳动法之间的"类雇员"规范体系,推动法律对社会劳务给付的调整框架从"劳动二分法"向"劳动三分法"转型。  相似文献   
174.
劳动幸福是一种客观状态,对劳动幸福观测维度的测量有助于有针对性地提高劳动幸福程度。劳动幸福可以从四个观测维度进行测量,分别是劳动发展维度、劳动解放维度、劳动尊严维度以及劳动基础条件维度。这四个维度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共同促进劳动幸福程度的提高。根据这样的理论建构,研究设计了"劳动幸福问卷”,对来自全国的样本进行了网络在线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劳动幸福四维度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符合本研究的理论建构。这说明“劳动幸福问卷”在总体上是可用的,是一个可靠和可信的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175.
ABSTRACT

Looking at the oil strikes during the Iranian revolution (1978–79), this article challenges dominant narrativ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il and politics and the processes that shaped the outcome of the revolution. The main arguments of the article are developed in a critical dialogue with Timothy Mitchell’s Carbon Democracy. Firstly,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scale of the oil strikes and their central role in the creation of organs of revolutionary power call into question the generalization about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f oil that supposedly prevented mobilization. Secondly,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fact that oil workers were able to organize mass strikes, but failed to create an independent organization, calls for an explanatory approach that combines material factors with 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This leads to a rereading of the Iranian revolution that highlights the essential role of the oil strikes in the emergence of dual power in early 1979, and the contingency of their outcome.  相似文献   
176.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s anti-sectarianism and the technopolitics of labor mobilization at the facilities of the Trans-Arabian Pipeline (Tapline) company in Lebanon between 1950 and 1964. It argues that although Tapline helped sustain a Lebanese elite strategy of cross-sectarian power-sharing, it also unintentionally fostered specifically anti-sectarian labor mobilization. Pursuing a line of inquiry into the technopolitics of worker mobilization around oil infrastructure opened by Timothy Mitchell’s Carbon Democracy, this article specifically examines how Lebanese Tapline workers construed their actions, and did so in anti-sectarian terms. It also proposes that similar studies of labor and the technopolitics of infrastructure could offer productive avenues for i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anti-sectarian politics in Lebanon.  相似文献   
177.
在我国社会双重转型时期,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呈现两大特征:一是农村人口城镇化速度加快;二是在城镇形成二元劳动力市场。大量进城务工人员滞留在下层的“次属劳动力市场”,成为“新型工资劳动者”,其合法权益不断受到严重侵犯。其后果是,在全社会劳动力职业结构趋于高级化的同时,城镇底层劳动力群体扩张并构成“沉淀”的劳动力供给群。为促进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工会要站在促进城乡整体协调发展、维护职工长远利益的高度积极推动政府加快配套改革,稳步有序地消除进城务工人员融入城镇、公平就业竞争的制度性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78.
国际商事仲裁程序的法律适用及其新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乔生 《现代法学》2003,25(5):185-189
国际商事仲裁程序的法律适用既包括仲裁程序法的适用,又包括仲裁规则的适用,两者既有联系而有所区别。当事人和仲裁庭享有适用仲裁程序法与仲裁规则的选择权与确定权已得到多数国家仲裁立法的肯定。非内国仲裁理论的提出与发展是对"仲裁受仲裁地法支配"的传统观点的冲击,它在未来的国际商事仲裁实践,尤其是网上仲裁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9.
我们党始终坚持"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观,并制定符合实践需要的劳动政策."四个尊重"就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180.
就业是民生之本。改革以来,中国在劳动就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初步形成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受人口增长的历史影响,中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将面临严峻的就业挑战。当前中国就业环境的变化特征是: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强资本弱劳工"格局日趋明显;就业结构性矛盾严重,弱势劳工群体问题凸显;劳动力流动性增强,劳动关系的安全性下降;城镇失业率迅猛上升,社会保障亟待完善。劳动就业方面的这些变化特征要求今后工会工作应以中华全国总工会提出的"积极促进就业,稳定就业岗位,减少失业"为中心,在新的起点上,以新的思路、新的标准、新的要求实现新的突破,更好地维护职工的劳动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