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830篇 |
免费 | 528篇 |
专业分类
各国政治 | 300篇 |
工人农民 | 538篇 |
世界政治 | 155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521篇 |
法律 | 6636篇 |
中国共产党 | 1006篇 |
中国政治 | 3054篇 |
政治理论 | 950篇 |
综合类 | 819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50篇 |
2022年 | 132篇 |
2021年 | 211篇 |
2020年 | 354篇 |
2019年 | 151篇 |
2018年 | 161篇 |
2017年 | 170篇 |
2016年 | 205篇 |
2015年 | 255篇 |
2014年 | 1023篇 |
2013年 | 1184篇 |
2012年 | 1441篇 |
2011年 | 1475篇 |
2010年 | 1388篇 |
2009年 | 1473篇 |
2008年 | 1641篇 |
2007年 | 1732篇 |
2006年 | 1813篇 |
2005年 | 1644篇 |
2004年 | 1572篇 |
2003年 | 1148篇 |
2002年 | 921篇 |
2001年 | 655篇 |
2000年 | 381篇 |
1999年 | 96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8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新《破产法》(草案)①引入了破产重整制度,并对其专设一章,可见重整制度之重要。破产重整的立法精神是再建主义精神。笔者认为,要想使破产重整制度发挥其最大功效,实现立法者拯救企业的立法本意,最关键的是在利益制衡原则的基础上,对破产重整制度各方主体的角色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在此基础上,对破产重整制度中各主体的权限与职责做明确科学的规定,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破产重整制度的作用。本文基于破产重整的制衡原则,对破产重整中各方主体进行了角色定位,希望能构建起破产重整制度中各方主体间完善科学的关系,从而加深对破产重整制度的理解,促进破产重整制在我国度发挥其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32.
从“人可非人”到“非人可人”:民事主体制度与理念的历史变迁——对法律“人”的一种解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自然人的完满”、“团体的人化”、“自然人生命的延展”、“类存在的扩充”等方面论证了民事主体制度和理念正经历了一个从“人可非人”到“非人可人”的发展历程 ,并指出了此过程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33.
崔建洲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3,26(2):34-35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必须做到两个“毫不动摇” :一是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二是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4.
鄢伟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83-85
内部审计是强化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堵塞财务管理漏洞的一种企业内部约束机制,内部审计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内部审计可保护公共财产,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配合外部审计,完善我国审计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35.
杨丽霞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8-10
领导哲学是近一段时间哲学界新型的话题,也特别引人注目,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就领导哲学进行了界定,并提出了它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和地位作用,以期给领导者的领导艺术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36.
钢结构交错桁架体系是一种经济、实用、高效的建筑结构体系,本文对交错桁架的结构特点及其在国内外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对钢结构交错桁架体系在火灾作用下的力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地探讨,提出了一些钢结构交错桁架体系抗火设计方面有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37.
李素琴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6(3):13-16
劳动教养制度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至今 ,为维护国家社会治安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人们法治观念的增强和国家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 ,劳动教养制度存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正当性根基均受到了质疑 ,废除劳动教养制度 ,针对不同的劳教对象重新构建新的法律制度取而代之已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8.
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农村实用人才的教育培训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现状的分析,找出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9.
Judith Rowbotham 《Liverpool Law Review》2007,28(3):377-403
This article revisits the Baroda Incident 1875, providing a detailed examination of the Enquiry or ‹trial’ for the first time,
and locating that examination in the wider socio-cultural context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British Empire (especially the
Raj) and the exporting of the ‹British’/English legal culture to the Empir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establishing of British
principles of justice, including the value placed upon Indian-generated evidence and testimony by the courts, are explored,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Baroda Incident as a significant miscarriage of justice. Using historical methodologies as well
as postcolonial insights, it demonstrates that the concepts of justice on which the British prided themselves were intrinsincally
racialised as well as gendered, with profound modern resonances.
Dr. Judith Rowbotham is a Reader, School of Arts and Humanities, 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40.
19世纪初,江南华娄地区的饲养业是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家畜(牛、猪)、家禽(鸡、鸭)和家鱼。从对这种饲养业的定量研究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投入还是产出,农家饲养业已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这种饲养业,农家经济就无法存在下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