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篇
  免费   22篇
各国政治   11篇
工人农民   22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篇
法律   81篇
中国共产党   18篇
中国政治   60篇
政治理论   34篇
综合类   8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社会关系决定下的正义具有主观性、具体性和变动性等特征,它在一个社会立法、司法、执法全过程中起着根本的指导作用,并直接决定着对法律的解释和对事实的认定,决定着定罪和量刑。正视正义的动态特征,对于正确处理案件,实现社会利益的平衡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论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性的理论研究,其研究对象主要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驱动主体及其表现样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性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性有效发挥的规律性把握三个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83.
当前,文学的创作、读者和批评三者处于一种相互疏离的关系,新时期文学之初那种紧密的关系已不存在.这是一种过渡性状态,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文学创作、读者、文学批评三者的关系,将会逐渐靠近.三者关系的整合,尚待时日,需要有一个相当的过程,才能达到彼此合理、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84.
近代以来,人超越于他物的主体性得以确立,其内容包括不可侵犯的人格尊严、自主决定、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性以及基于自身目的利用自然。然而,人工智能已经从以下方面挑战了人的主体性:冲击了人格尊严的基础,削弱了自主决定,降低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亟需法理学基于整体性反思和价值视角予以回应。法理学应采取的立场包括:注重人的道德主体性以彰显其独特性,明确反对赋予人工智能法律人格,坚持对人工智能涉主体性应用的合法性审查。  相似文献   
85.
The present paper aims to make an objective assessment ofthe achievements made by the earliest British Marxist theorists and critics in the 1930s. It begins with an inquiry into the cultural and social roots for the lack of a profound Marxist intellectual tradition in Britain which was greatly responsible for the late emergence of British Marxist literary criticism. Then it is followed by an introductory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 critical works from the hands of three famous Marxist critics of the period: Christopher Caudwell, Ralph Fox and Alick West. In the due course, it reveals their critical insights and theoretical originalities often neglected by some prominent critics and scholars of present day and points out their intellectual defects due to the limits of the time.  相似文献   
86.
行为学科的研究,最基本的问题是行为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关系问题。作为行为主体,在作出行为选择时,其主观性一般表现为必然性、完善性、至上性,而其客观性则表现为或然性、残缺性、非至上性,正是这一矛盾形成了主体行为过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主观性的存在与作用极大地限制了每个主体行为的实际过程与具体效果。在市场竞争中,每个主体都在努力使自己行为的主观性接近于客观性,努力达到科学行为、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7.
《清代曲阜孔氏家族诗文研究》一书,以孔氏家族的诗文创作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孔氏家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原因、发展脉络和整体特征,尤其对于家族女作家给予了充分的发掘与关注。该书角度新颖,论述全面,内容深刻,富于启发性,是山东古代文学研究的突出成果。  相似文献   
88.
姚显森 《政法论丛》2014,(1):124-134
认识和实践法官裁量权以及理解和践行能动司法遭遇多重困境,客观上需要从法官办理案件行为及其过程的本质属性出发,认识法官在司法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动性。能动的革命反映论、法律规则的知识性与非自足性理论以及诉讼认识的历史性与诉讼过程的动态性理论,是认识和发展法官能动性的理论依据。法官能动性在本质上是作为“主体”的法官对作为“客体”的案件,应当具有的有差别的能动行为及认识活动过程。相对于法官裁量权和能动司法而言,法官能动性在根本上属于认知范畴,其内容更为丰富,产生和发展以及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都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89.
This article considers a referendum which was held in the Republic of Ireland in 2004 involving a proposal to qualify the existing universal constitutional entitlement to birthright citizenship. Existing analysis of this referendum reflects dominant trends in citizenship scholarship. It does so by framing the issue in terms of two opposing perspectives – one particularistic (exclusive) and one universalistic (inclusive) – and positing the question of the ‘politics’ of citizenship as a trade-off between these diverging models. This article argues, however, that Rob (R.B.J.) Walker's notion of the constituent subject of (sovereign) politics challenges this dualistic framework as the necessary starting point for discussions about citizenship. It does so by problematizing the premise upon which it is based which is the taken-for-granted autonomous existence of persons (individuals) who are understood to be connected to, but ultimately separate from, ‘the state.’ This article concludes with reflections on what an alternative framework for exploring citizenship (based specifically on a historicization of subjectivity in relation to sovereignty) might look like. It suggests that this provides us with a different starting point to the prevalent form of a timeless dialectic of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particularism and universalism, polis and cosmopolis currently determined by the boundaries of the Irish state.  相似文献   
90.
在日据时期台湾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期刊为台湾作家提供了发表园地,对台湾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媒体是文学的外围,是文学传播的重要环节,可以将其作为日据时期台湾现代文学的文化背景来解读。在此时期,进步媒体传播民主理念和思想,成为民主启蒙运动的载体。同时也有一些对殖民当局进行协力的文学期刊社团存在。日据时期台湾文学反殖民和追求社会进步的历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媒体角力与媒体抗争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