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8篇
  免费   11篇
各国政治   12篇
工人农民   9篇
世界政治   1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5篇
法律   82篇
中国共产党   74篇
中国政治   177篇
政治理论   83篇
综合类   20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21世纪的世界,将是城市化的世界。在我国强化对新世纪的干部——国家和城市的管理者的“城市观”的教育尤为重要。要遵循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教育干部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观;以先进文化引领域市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干部树立学习型城市观。  相似文献   
12.
从韶关市村委会的构成看农村妇女政治参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韶关市村委会构成的抽样调查表明 :村委会构成中妇女比例小且处于配角地位 ,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意识弱且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无明显因果关系 ;妇女的传统角色定位、指派荐举方式、文化素质、农户独立耕作制度是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障碍。应通过鼓励、政策倾斜及妇联组织介入提高妇女在村委会中的比例 ,调动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热情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现状和现代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城市规模及数量、质量和效益入手,重点围绕城市化水平、经营城市、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提出了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转型期,我们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当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社区建设已在全国推开,这也就给当前的社会保障带来了一种新的契机,即依托社区建设,推行城市社区保障。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之一 ,在推进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过程中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本文以温州民营经济发展为背景 ,分析了温州地方政府在与民营经济发展的互动中制度创新的背景和方式。温州地方政府积极响应民间的制度创新活动 ,对民间的制度创新活动进行保护、协调和组织 ,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自由和合法的制度环境。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极大地促进了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厦泉漳城市联盟发展的意义及取向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深化闽台经济合作、充分发挥对台优势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依托,其关键是实施城市联盟发展战略,打造海峡西岸“区域经济集群”发展优势。厦泉漳城市联盟有利于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综合竞争力,从而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海峡东岸经济辐射、“承‘珠’接‘长’、连接中部”、对抗区域经济边缘化的能力,因而,应大力加以推动。本文仅就厦泉漳城市联盟对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意义和发展取向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上海开埠后,租界当局借口卫生与公共建设的需要,无视中国传统的习俗和有关协议,一再清理界内的义冢与丙舍,招致了国人的强烈抵制,但其管理思路毕竟反映了近代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民国时期,上海地方当局正式将殡葬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文明的殡葬服务方式逐渐为市民所接受。  相似文献   
18.
城市商业银行加强和优化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服务于企业,服务 于群众,对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和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效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功能的转型,天津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对于滨海新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环境。我们运用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和非基本分析方法,研究天津城市经济活动的变化,指出工业作为城市经济基础的地位受到削弱,服务业发展较快并且基本经济活动上升很快,服务业中许多行业的基本部分明显大于非基本部分,得出的结论是今后应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制造业结构的升级。  相似文献   
20.
"省直管县"是我国"十二五"期间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学术界对改革后地级市的角色定位和职能转变研究较少,这与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本文认为,应将"省直管县"后的地级市定位为"城乡分治、市县并置"格局下的"区域增长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逐步裁撤涉农职能,强化宏观调控职能,重视文化教育职能,突出公共服务职能,通过行政区划的渐进调整、省级政府的职能转变以及市县关系的重新建构体现其定位与职能的匹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