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8篇
  免费   11篇
各国政治   12篇
工人农民   9篇
世界政治   1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5篇
法律   82篇
中国共产党   74篇
中国政治   177篇
政治理论   83篇
综合类   20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疏解提升桂林老城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区党委关于“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战略决策,为桂林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而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深化对城市资源的认识,坚持文化立市,立足于发挥桂林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山水资源有机结合的优势,通过疏解提升老城,进一步发掘、整合、配置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来提升桂林老城的品位,保护桂林城市发展的“根”与“魂”,进而推动临桂新区建设,是桂林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2.
33.
城市的区域化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及其相应的发展水平与城市犯罪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发展的进程应该与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同步。但是,在城市发展或现代化的进程中,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城市系统会从各个方面影响城市犯罪问题,有抑制,也有加剧,且多种多样。相应地,其防控模式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如快速反应的模式、西方国家的犯罪情境防控模式、新加坡的儒家营建家庭的犯罪防控模式、英国犯罪防控的警务模式等。  相似文献   
34.
城市群: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主体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是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城市化的高级形态。在我国,城市群的发展和完善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有必要确立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5.
城市群: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主体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柳钦 《学理论》2008,(18):20-24
城市群是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城市化的高级形态。随着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群的形成与扩张是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并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城市群的发展和完善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途径。今后,我们有必要确立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6.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广州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布局不合理和功能混杂的问题仍相当突出。进入 2 1世纪 ,广州要建设成为现代化的中心城市 ,必须拉开城市布局 ,调整城市结构。  相似文献   
37.
建设低碳城市是榆林市的重大战略选择,榆林建设低碳城市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政策优势。榆林全面建设低碳城市的战略路径须从制定低碳城市规划、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实施更严格的低碳生产技术标准、打造低碳示范社区和消费低碳化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8.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贵阳城市文化基于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征,历史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民族地域文化等构成了多元城市文化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9.
建设廉洁城市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小康城市及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应置于战略的高度,按照"标本兼治、注重治本、惩防并举、重在建设、旨在落实"的方针,确立社会文明和谐、城市风清气正、法治健全严明、诚信自律规范、市政绿色利民和市民富而不奢的定位,并以学习为先导、以制度为保障、以评监为手段、以文化为载体,进行系统谋划和整体部署,不断提高认知力、增强支持力,加强约束力、强化执行力、提升保障力、丰富感染力。  相似文献   
40.
文明城市的建设不能停留在政府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层面上,必须在建设过程中形成多数市民广泛认同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的形成又有赖于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网络的“内生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