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1篇
法律   37篇
中国共产党   17篇
中国政治   55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1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社区是城市的构成细胞,社区团建对促进城市社区建设、创新基层团建载体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上海团市委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团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探索形成“覆盖有效、管理有序、服务有力、协调有方”的总体目标,为新形势下搞好社区共青团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文就加强社区团建的重要性、当前社区团建的几大重点工作作了简要论述,旨在提高人们对社区团建这一新领域的认识和感悟。  相似文献   
102.
从学生视角对专业感知质量进行研究可以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本研究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依据SERVQUAL量表构建了感知质量度量模型,并以武汉地区三类高校382名本科生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感知质量由专业愿景、学生参与、师资队伍、课程教学、实践环节、学习资源、管理机制7个维度构成。  相似文献   
103.
专业课程设置是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最基本途径。文秘专业人才的素质、知识和技能,都需要通过课程教学得到保障。从高职校企合作及人才培养的实效性需求来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因此,项目课程与学习领域课程建设成为高职课程领域建设应当关注的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4.
高职院校秘书专业建设主要包括专业名称、职业背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和建设规划等一些常规问题。应该从"正名"的意义上进行专业命名,从社会期待和业务工作需求的角度确定能力培养的范畴,其培养目标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并且有不同层面,其课程体系应该与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相对应,用独特的课程模式和实训模式来体现培养模式,并重视师资培育和硬件设施的配置。  相似文献   
105.
治安管理专业教学是公安高等学校治安管理专业的建设之本,也是发展之基。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治安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式、途径,是治安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治安管理专业(专科)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6.
边区政府创制民事法律的活动,是边区法制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在创制民事法律的过程中,边区政府采用了单行法为主的法律创制方式,同时,又以自主创制民事法律与有条件地援引国民政府法令相结合,自立创制与有条件地援引国民政府法令相结合,成文法与习惯法互补,法的实施与司法解释,重点创制与逐步完善相结合,以及采取概括式与列举式和划分总则与分则的立法技术。这些方式,使边区的民事立法与边区的实际紧密结合,其所坚持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重视调查研究,注重法律创制和边区的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法,为当代中国的法律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07.
108.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职教育要求我院康复治疗专业培养的学生是能从事生产第一线服务的技术工作人员,为此教学上须注重实践教学,从认知实习和社会调查、实验教学与模拟实训、毕业实习三部分建构康复治疗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9.
“关东文化模式”包含了制度性依赖、外来性促进和官本位的基础 3个因素 ,这 3个方面既促进了昔日东北区域经济的辉煌 ,又是今日“东北现象”的内在根源。区域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基 ,要重振东北经济必须改造“关东文化模式”。特别要剔除其制度依赖性、人际关系网过于浓厚等糟粕 ,以流动代僵化、以变革促发展、以破旧来迎新是东北文化改造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0.
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人治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型过程,是中华法律文明的成长与跃进过程。通过构建由地方立法、诉讼、律师和地方法学教育等4方面组成的中国省域法制现代化进程实证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层次聚类分析相结合的综合集成评估方法,对中国省域法制现代化进程进行评估与比较,将中国31个省域的法制现代化进程分为领先型、挑战型、追赶型和后进型4个集团,并通过采用灰色相关度分析的方法,将4项法律指标分别与人均GDP、城市化、城乡差距、教育指数等4项社会指标进行灰色相关分析与比较。研究发现我国各省域的法制现代化进程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是极端不均衡的。在中国省域法制现代化进程各法律指标的相关社会影响中,影响的效果从强到弱的排序依次是人均GDP、城市化、城乡差距、教育指数。从各省域法制现代化进程的层面和影响省域法制现代化进程的各个因素层面出发,我们应采取缩小我国各省域法制现代化进程非均衡差异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