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8篇
  免费   46篇
各国政治   116篇
工人农民   108篇
世界政治   15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90篇
法律   514篇
中国共产党   67篇
中国政治   216篇
政治理论   442篇
综合类   354篇
  2025年   3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255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his paper analyses contrasting discourses of ‘climate-smart agriculture’ (CSA) for their implications on control over and access to changing resources in agriculture. One of the principal areas of contestation around CSA relates to equity, including who wins and who loses, who is able to participate, and whose knowledge and perspectives count in the process. Yet to date, the equity implications of CSA remain an under-researched area. We apply an equity framework centred on procedure, distribution and recognition, to four different discourses. Depending on which discourses are mobilised, the analysis helps to illuminate: (1) how CSA may transfer the burden of responsibility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o marginalised producers and resource managers (distributive equity); (2) how CSA discourses generally fail to confront entrenched power relations that may constrain or block the emergence of more ‘pro-poor’ form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or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storage (procedural equity); (3) how CSA discourses can have tangible implications for the bargaining power of the poorest and most vulnerable groups (recognition). The paper contributes to work showing the need for deeper acknowledgement of the political nature of the transformations necessary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s caused by a changing climate for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相似文献   
92.
This article examines a key explanation for the growth of private policing in North America and Western Europe - the influential mass private property thesis (Shearing and Stenning 1981). The discussion of private policing in Western Europe still tends to be heavily influenced by theories developed in the North American context, theories which may be problematic in the contrasting legal, social and economic contexts of Western European n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Eurocentric theories has to date been inhibited by the relative paucity of empirical data on the rise of private policing in European countries. Recent research in Britain (Jones and Newburn 1998b) has begun to address this problem, and to map out some important contrasts with the North American experience. By considering these contrasts, it is possible to identify some key area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private policing in European countries and thus provide a more contextually-grounded series of explanations for what is happening to policing.Joseph Rowntree Foundation Professor of Urban Social Policy  相似文献   
93.
犯罪分子对机动车车体号码进行篡改的常见方式以及刑事技术人员在勘验嫌疑机动车辆过程中常用的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94.
与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和理性选择等学派有关制度变迁的解释不同,以奥菲、约翰逊等人为代表的部分新制度主义者在详细阐述后共产主义国家特殊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变迁的路径偶然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苏东剧变后产生的后共产主义国家,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完全是偶然的。这种偶然性表现在这些国家新掌权者偶然的政策选择上,偶然的政策选择在制度遗产、国家能力和政策顺序等因素的干预作用下,制度变迁以消极型制度设计或积极型制度设计的方式发生。路径偶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后共产主义国家制度变迁的方式,也反映了制度变迁研究方法的创新,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95.
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问题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应适应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要求和新形势、新情况变化的需要,要提高政治素质,加强理论修养,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途径。高校学生工作者在政治方向等六个方面要坚定和清醒,帮助大学生坚定政治使命,明确理想信念;要成为专家学者型人才,逐渐从单一“政工角色”向复合型的“教工角色”转变;要以正己为基础,成为学生的表率。  相似文献   
96.
发展党内民主是党建的目标之一,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推行党内民主具有理论的现实性,同时也存在着与实际相冲突的地方。要充分估计现实中的不利因素和存在的问题,科学理解和处理好党内民主与"四个服从"、民主集中制的关系,加强党内民主的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从而使党内民主建设稳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7.
登记的效力,外国立法例有登记要件主义、登记对抗主义和托伦斯登记制度三种不同观点。登记是物权变动的要件,具有公示、公信和警示作用。我国法律采取了登记要件主义,但对于登记的范围应加以具体规定。物权变动应与原因行为相区别。动产登记采登记对抗主义。  相似文献   
98.
公正: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在和谐社会的诸多价值诉求中,公正是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和伦理基石。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从美德公正和制度公正这两个维度着手。  相似文献   
99.
分析宪法修改的概念,认为宪法修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宪法修改即有形修改,广义的宪法修改则包括有形修改和无形修改,而无形修改又被称为宪法变迁;剖析观念性修宪和制度性修宪这对概念,分析我国采取政策性修宪总体模式下,修宪的内容包括观念性修宪和制度性修宪;宪法修改的理由以及宪法修改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0.
20世纪以来,在与外界群体的互动中,泰国马来穆斯林群体的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经历了两次转变。第一次是在大泰族主义刺激及泛马来民族主义召唤下,由非政治性的地方民族主义向政治性的跨界民族主义转变,穆斯林群体民族意识高涨,并掀起了大规模的分离运动。第二次则是由于新时期泰南局势的转变及全球性伊斯兰激进思潮的影响,穆斯林群体的民族意识与认同出现了分野,多元认同与极端宗教主义成为这一群体表达民族意识的两种方式。泰南穆斯林群体民族意识和认同的演化,体现了泰国与周边地区的发展态势,折射出20世纪以来东南亚地区伊斯兰文化圈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