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5篇
  免费   52篇
各国政治   12篇
工人农民   46篇
世界政治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1篇
法律   404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80篇
政治理论   26篇
综合类   26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21.
The goal of a medico-legal autopsy is primarily to determine the cause and manner of death. To this end, the pathologist often uses auxiliary analyses, including histology. However, the utility of routine histology in all medico-legal autopsies is unknown. Earlier studies on the utility of routine histology have shown inconsistent effects, with some studies recommending it and others rejecting it. To study the degree to which histology informs on the underlying cause of death, we sent autopsy reports from suspension-, immersion-, fire-, and traffic-related deaths to senior board-certified forensic pathologists and had them assess the cause of death, first without knowledge of the histological findings and then with knowledge thereof. Fifty cases were identified in each of four subgroups: fire-, immersion-, suspension-, and traffic-related deaths. The autopsy reports were anonymized, and the histological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were removed. Two board-certified forensic pathologists independently reviewed the reports in each subgroup and assessed the manner and underlying cause of death (including their certainty of this assessment on a five-level scale) with and without access to histological findings. The probability of changing the underlying cause of death posthistology was low in all study groups. There was a slight increase in the degree of certainty posthistology in cases where the underlying cause of death was not changed, but only when the antehistology certainty was low.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histology does not meaningfully inform on the underlying cause of death in suspension-, immersion-, fire-, and traffic-related deaths except when antehistology certainty is low.  相似文献   
722.
WTO法律规则体系与外资法改革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由于 WTO多边协议的自由化性质 ,中国的外资法改革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废除和修改少数直接与 WTO投资协议相冲突的某些规则和条款 ,还要从外资立法方法、市场准入、国民待遇、透明度等许多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应变。WTO各投资协议只是南北国家利益协调的产物 ,作为发展中国家 ,中国外资立法并不会走向快速全面的自由化 ,也不能脱离中国国情和超出中国的经济承受能力 ,中国仍然有进行渐进自由化性质的外资立法改革的回旋空间和时间  相似文献   
723.
BOT投资方式的若干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蔡奕 《现代法学》2000,22(6):82-85
BOT方式是国际上为利用私人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衍生的一种新型投资方式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多方当事人和多种法律关系。本文首先从实证角度剖析了BOT投资方式的法律框架及BOT当事各方间的法律关系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推行BOT投资方式的若干法律障碍 ,而后辨症施治 ,提出了消除法律障碍和解决法律冲突的立法对策———进行统一的BOT专项立法 ,并阐述了BOT专项立法应涵盖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24.
治安调解是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理违反治安管理案件(即治安案件)的一种特殊方式,它作为一种行政调解,具有涉私性、自治性、公力性、终局性、程序性等特性,不同于一般调解乃至民事司法调解,这对于准确理解治安调解的适用范围、法律效力,规范地开展治安调解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25.
《纽约公约》与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效力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纽约公约>对仲裁协议的规定和我国现行有关国际商事仲裁立法与实践,论述确定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适用法律的基本原则,包括以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为主导的主观标准和以最密切联系原则为主导的客观标准,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尽量使国际仲裁协议有效的一般法律原则.尽管<纽约公约>并没有直接规定国际仲裁协议有效性的实体标准,但规定了缔约国法院确定仲裁协议有效性应当适用的法律.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随着国际民商事交易的迅速发展,各国法律应当切实尊重当事人通过仲裁的方法解决他们之间商事纠纷的意思,尽量使仲裁协议有效,包括当事人约定的仲裁协议适用法律、仲裁协议的缔结地、履行地、裁决地、当事人的住所地或者营业地等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为有效仲裁协议,或者按照一般法律原则仲裁协议为有效协议,国家法院就应当认定该仲裁协议为有效协议,这是各国有关国际商事仲裁立法关于决定国际仲裁协议有效性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此原则也应当成为修订我国现行仲裁立法的指导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726.
刑事和解与刑事审判程序不同,它更加重视当事人双方自由选择的意愿,不能忽视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这两个证据法中的基本问题。在实践占主导地位的司法调解模式下的刑事和解作为审判前程序,由检察机关主持,包含加害方自愿认罪和双方达成赔偿协议两个阶段,蕴含着刑事和民事两种不同的证明对象、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应当参照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的规则,明确刑事和解程序中的证明责任主体、分配规则以及不同阶段的证明标准,这有利于刑事和解顺利开展,达到案结事了。  相似文献   
727.
传统上一般将调解分为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当今,大众传播作为立法、司法及行政权力外的第四种力量,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介以"约请当事人"节目模式介入纠纷解决,形成了新兴的第四种调解范式。这种范式虽然对于社会规范的确认,发泄疏导当事人的心理压力和冲突情绪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无法逃避源自新闻调解范式内生的负效应而招致的法律和伦理的诘难。  相似文献   
728.
本丈归纳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基本制度,从TBT协定角度阐述了"技术法规"的概念,分析了食品安全标准的法律属性及其应当遵守的规范:从SPS角度阐述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规范及其应当遵守的原则.在WTO框架下考量食品安全标准,有利于强化食品安全,增进国际交往.  相似文献   
729.
基于结构主义视角,本文一般化地概括了人民调解的结构样态。在人民调解的过程与结果层面均突显合意、契合和自治诸特征。在积极型国家与乡土社会的二元分划语境下,人民调解系一条制度性通道。迈向实践的人民调解研究和行动者—结构分析框架分别是人民调解研究可能的拓展方向及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730.
现阶段,治安调解和人民调解在界分上因为实践中的交叉、混合而存在争议,又在衔接上存在对接机制不完善、运用不协调等问题。通过充分吸收、借鉴部分地区实务中的做法,化用包容性评价设计二阶层的纠纷调解流程,可以解释公安机关调解不涉及治安案件的民间纠纷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探索治安调解和人民调解衔接的具体措施,从而减低对警力资源、司法资源的不必要占用,提高解决纠纷的便捷性,促进社会和谐,维护治安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